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科教天地-正文
兒童為什么要學點哲學?
陳家琪 李慶明 竺若艾//8858151.com2014-03-18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更多

  

  了解公德與私德關系,是兒童學一點哲學的重要任務

  對孩子們來說,個人的道德培養(yǎng)、道德教育無疑是很重要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所重視的一直就是私德,比如“五倫”關系中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對“五倫”中人,要親愛、尊重、有禮,但不是親友的“生人”,不在“五倫”中的道德要求之內(nèi),我們就不知如何面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涉及對陌生的人的尊重,涉及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缺乏的公德意識。

  我讀過侯建飛先生《北歐孩子的“公共意識”》和王開林先生《四個國家的“小學生守則”比較》兩文。前者講他在北歐旅行,那里的孩子在“公共場所”非常安靜,很守規(guī)矩,絕不會大聲說話;后者介紹日本、美國、英國的《小學生守則》,注重的都是個人安全、衛(wèi)生以及如何與人相處,而中國的《小學生守則》強調(diào)的是一系列熱愛、孝敬、誠實、自強。于是就有了《人民日報》評論部的一篇文章,題為《素質(zhì)提升需要培育“公共性”》。我們的兒童,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亂扔紙屑,在公交車上搶占座位,在商場電梯上打鬧等等,均不鮮見。所有這一切,均說明培育公共意識,開展公德教育,與意見不同的人各抒己見,求同存異,實在是我們在各種需要“從娃娃抓起”的教育中,最為缺乏、也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有人可能會說:個人的私德好了,自然也就有了公德心。其實不一定,因為道德說到底,并不是為了證明這個人是怎樣一個人,而是要看它是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物(比如自然界、動植物)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在群體中如何處理與陌生人的關系、傾聽不同意見等等。所有的孩子都要經(jīng)歷學校的生活環(huán)境,這一點注定了他們必須以不同于在家庭、在父母、在爺爺奶奶面前的樣子出現(xiàn)。在這種“新的樣子”后面所提出的,其實就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問題。所以,讓孩子們了解公德與私德的關系,是兒童學一點哲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惣溢 作者系同濟大學教授)

  兒童如何學哲學?

  一如兒童洞穿“皇帝新裝”的把戲,盡管兒童的哲學表達比成人稚嫩,但他觸及的哲學問題的深度很可能是不亞于成人的。所以,對兒童開展哲學啟蒙教育并非不可思議,恰恰是根植于兒童的哲學天性。

  兒童的求知欲,他們的自由游戲心態(tài),非常合乎哲學問題產(chǎn)生的情境。在我看來,兒童的本源思維、靈性思維、直覺思維、純粹思維更像一種非二元對峙或分離的現(xiàn)象學哲學思維,可能比汲汲于俗世功利的成年人更容易接近世界的真相,一如兒童洞穿“皇帝新裝”的把戲,盡管兒童的哲學表達比成人稚嫩,但他觸及的哲學問題的深度很可能是不亞于成人的。所以,對兒童開展哲學啟蒙教育并非不可思議,恰恰是根植于兒童的哲學天性。

  同樣,指導兒童學習和思考哲學問題的策略也可以從他們的哲學天性中尋求答案。我這些年一直在小學開設哲學課,和孩子們討論諸如“自由”“平等”“文明”“童年”“愛情”“幸!薄爸腔邸薄爸R”“語言”“生死”等看上去深不可測的哲學話題,但由于依循兒童的哲學天性,他們學起來還真的興味盎然,而思考的深度與高度也足以讓大人嘖嘖稱奇。概括起來,大約有四個要素是特別有益于增長兒童哲學智慧的:

  一、悠然閑適。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曾指出“閑暇”是哲學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條件。有了閑情逸致,才有可能自由地思考宇宙人生的種種問題。兒童的哲學思維訓練也最需要在閑情逸致的自由狀態(tài)下進行。每次給小學生上哲學課,我都盡情釋放他們的自由天性,甚至允許學生以各種隨意的姿勢聽課、討論,只要不影響他人,均不限制。

  二、激發(fā)好奇。激發(fā)好奇心的最好時機應當是孩子們產(chǎn)生認知焦慮的當口。蘇格拉底認為,有必要采用適當?shù)摹白I刺”手法,迫使學生陷入矛盾,承認自己的“無知”,進而形成強烈的求知的欲望。和孩子們談論哲學問題,我也經(jīng)常采用這類方法。例如討論“平等”問題,我問孩子蝴蝶與犀牛玩蹺蹺板誰贏,當他們眾口一詞地宣稱犀牛贏的時候,出示的卻是一張二者沒有輸贏的奇特圖畫,令孩子們大為驚訝。我請他們反思這種平衡與對等是否可能,順理成章地引出平等的話題,有學生說:“他們的人格是沒有輕重、高下之分的”;又如討論“自由”問題,讓孩子們盡情想象進入他們所理解的“自由王國”的各種情形,進而輕易得出自由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的結(jié)論。此時,我讓他們將這個結(jié)論和中國成語“為所欲為”做比較,引導他們討論“自由難道就是‘為所欲為’?”孩子們立即開始熱議,而當他們得出“自由是要受限制的”結(jié)論后,我又問:“當這種限制走向極端,那時自由又意味著什么?”新的困惑與好奇又產(chǎn)生了!安粦嵅粏ⅲ汇话l(fā)”,我又引導他們進而研究“消極自由”的問題,不斷豐富哲學見識。

  三、詩意之思。有人說,哲學是“科學加詩”。哲學固然要遵循類似科學的理性邏輯,但它本身又是充滿詩意的,而且可以通過“詩意之思”通達人生智慧的。包括童話、寓言等在內(nèi)的古今中外文學作品不乏哲理內(nèi)涵,用文學作品進行哲學啟蒙其實更合乎兒童的天性。孩子詩歌常常不僅是杰作,而且不乏哲學元素。“小朋友的地球,應該成為超級游樂場。汽車都去鉆地道吧,馬路給我們踢足球,輪船全都改成飛艇,大海給我們開碰碰船。在南極和北極之間,再造一列空中飛車,轉(zhuǎn)眼間,就完成環(huán)球旅行。”這首《地球游樂場》是美國八歲小孩瑪麗的詩作,充滿對自由游戲的渴望。我就從這些童詩入手,和孩子們研究起“童年的秘密”來。

  在進行哲學啟蒙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向孩子們推薦一些比較專門的兒童哲學讀物。例如舒比格的《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拉貝和畢奇的《寫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柏尼菲等編著的《兒童哲學智慧書》、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等。我相信,隨著我國兒童哲學教育的推進,也一定會涌現(xiàn)一批兒童喜聞樂見的中國作家原創(chuàng)的這類讀本。

  四、自由對話。哲學教育最反對向?qū)W生灌輸現(xiàn)成的知識,因為哲學思維是一種反思性思維,只能通過心靈的激蕩與智慧的碰撞,或者說通過對話,推進自我省思,促成自我意識的揚棄。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皮爾士認為,哲學探究可以通過團體對話的方式完成,探究就是“由懷疑到確信的過程”,整個過程經(jīng)歷“不安”“懷疑”“尋求答案”“形成假設”“對照經(jīng)驗”“消除懷疑”獲得“安定”等環(huán)節(jié),進而又產(chǎn)生新的“不安”,如此循環(huán)往復,信念漸趨堅定。

  我曾和孩子們討論過“幸福”問題,這是一個哲學難題,不過我們還是決定試一試。大家首先共同閱讀了德國知名作家尤塔·鮑爾的繪本《幸福》,并一致同意用“圓”來表示綿羊賽爾瑪看似簡單重復的幸福景象。爾后就五個方面的問題開展對話:這樣一個代表幸福的“圓”是不是有點太單調(diào)乏味了?賽爾瑪真的每天在完全重復昨天的事嗎,如果不是,那么這一個又一個代表幸福的“圓”連綴起來應當是怎樣的“圓”?如果僅此一天或一次(例如一個流浪者或乞丐難得吃上一頓嗟來之食),能稱得上幸福嗎?是什么讓賽爾瑪覺得周而復始地重復這樣的生活是幸福的?這個代表幸福的“圓”難道意味著沒有任何缺陷的絕對“圓滿”嗎?這五個問題差不多把幸福的全部哲學內(nèi)容,如平凡人追求幸福權(quán)利的神圣性、幸福涉及人的一生需要不懈追尋、“!迸c“德”的關系、絕對幸福圓滿的虛幻性等,都涵蓋其中了,整個對話過程充滿了緊張不安、激烈爭論和解惑后的釋然。最后,當我出示了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名言“幸福是對重復的渴望”,大家對它的深刻含義已心領神會:幸福是一個又一個的小“圓滿”;是一次又一次心靈“螺旋式上升的循環(huán)”;一遍又一遍地畢生追求。

  (李慶明 作者系寧波濱海教育集團總校長)

  哲學其實很有趣

  以前聽大人說起過“哲學”,但根本不知道他們在講些什么,只覺得好玄好玄。心想會不會上成催眠課啊。但結(jié)果證明我想錯了,哲學其實很有趣。

  那節(jié)課,我們聊的話題是“文明”。讓我們沒有想到的是,李校長竟然從大家羞于啟齒的“小便”“大便”(他還美其名曰“便便”)開講,最不能接受的是他還聲情并茂地朗誦《還珠格格》里那副俗氣得要命的對聯(lián)∶“花園里,桃花香,荷花香,桂花香,花香,花香,花花香;大街上,人屎臭,豬屎臭,狗屎臭,屎臭,屎臭,屎屎臭。”可是,聽他一本正經(jīng)地介紹大小便和廁所的歷史,我們還真的從中悟出點文明的道理來,原來哲學離我們的生活這么近啊,難怪莊子要說“道在屎溺”了!

  接著,李校長一連問了幾問:“文明是什么?文明的‘文’是什么?文明的‘明’又是什么?”我們不問對錯,乘著興致信馬由韁地瞎說一氣,其實這正是校長需要的,我們就這樣從“錯誤”開始了漸入佳境的討論。討論過程非常輕松自由,還不時穿插些詩歌、繪本、故事等,特別是我們熟悉的繪本《大衛(wèi),不可以》,然后我們研磨了一番“‘不可以’意味著什么?”的問題,明白了“不可以”背后蘊涵的“不傷害”“尊重”“底線道德”等道理,最有趣的是討論生活中的許多文明細節(jié),例如“吐痰問題”“用餐問題”“眼神問題”“鼻涕問題”“放屁問題”等,既有趣又令人深思,這些問題的確是我們時時處處要注意的,但我們卻很少有這份心去思考它們。

  課上完了,卻意猶未盡。久久回味才知道,李校長要告訴我們的并不局限于“文明”,在平常的生活遇到的小事情里,其實都可能蘊藏著大道理,不僅“道在屎溺”,而且“道在萬事萬物中”。道就在你的日常生活里,要靠自己去領悟。學哲學不也是這樣嗎?生活中的許多事物都需要領悟,如果不領悟,永遠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或假象,對生活多一點敏感,多一點觀察,多一點思考,即使“便便”之類的現(xiàn)象也不放過,我們的領悟力就會越來越強,對生活的認識也會越來越深刻。

 。萌舭 作者系寧波濱海國際合作學校學生)

1 2 共2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quán)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quán)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