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文史縱橫-正文
道教文化與東南亞
——“道教在東盟各國的傳播高峰論壇”論點摘要
//8858151.com2014-04-01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更多

  

  導 言

  創(chuàng)立于漢朝末年的道教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文化。道教文化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文化尊道貴德,重人貴生,其中一些思想在幾千年的文化發(fā)展中已演化為民間世俗,成為勞動群眾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其影響力也早已走出國門。今天的人們可以在意大利一個偏僻的小鎮(zhèn)卡塞塔、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島、在葡萄牙的葡萄山谷、在印度尼西亞三寶壟市、在美國城市洛杉磯、在越南河內的別墅、在哥斯達黎加的遙遠一隅以及更多地方找到道教文化的蹤跡。

  道教在東南亞地區(qū)的傳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據葛洪《神仙傳》和牟子《理惑論》等書記載,這一時期有許多漢人避亂去交趾(即今天的越南)傳播“神仙辟谷長生之術”。至隋唐時期,道教傳入真臘(即今天的柬埔寨)!端鍟ふ媾D記》記載:“其喪葬……僧尼、道士、親故皆來聚會!薄岸喾罘鸱,尤信道士,佛及道士并立像于館!痹诠糯,由于交通不便利,道教的傳播主要限于我國的周邊地區(qū)。鄭和下西洋以后,道教在東南亞逐漸散播開來,華人華僑將道教等中華文化帶到了南洋,逐步完成了中華文化在東南亞的落地生根。其中,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由于華人華僑相對集中,交通便利,已成為當代的東南亞道教傳播中心。

  近30年來,東盟各國紛紛出現(xiàn)專門的道教研究機構和群體。新加坡道教協(xié)會自1990年成立以來,致力于弘揚道家道教文化,推動道教在世界范圍內的弘揚,引領1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一百多個道團,共同啟動“道教節(jié)世界慶典”活動。

  2013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fā)表重要演講,倡議將2014年確定為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為中國—東盟關系發(fā)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撐,增進人民了解和友誼。為此,湖南省外事僑務辦公室和湖南省教育廳積極作出回應,以中南大學為依托,整合省內多家高校、研究機構和省政府外事部門的資源,創(chuàng)建省級研究智庫——湖南省東盟文化研究與交流中心。3月9日—11日,由中心主辦的“道教在東盟各國的傳播高峰論壇”在湖南長沙成功舉辦。國家外交部和文化部領導給予指導與肯定,將本次論壇納入“2014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的活動框架。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臺灣、中國大陸等地道教研究學者50余人出席了本次論壇。

  與會專家學者共同希望,本次論壇能夠促進道教文化于當代世界的弘揚,推動世界文化的多元發(fā)展和人類的和平與進步。經過討論和協(xié)商,與會學者發(fā)表了《促進道教文化的海外傳播——長沙共識》。指出:承繼著中華先賢之智慧的道教文化伴隨游子走出國門,得到諸國智者的青睞,已在海外落地生根,成為溝通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地文化的橋梁。道教尊道貴德、崇和尚柔的宗旨啟迪人類以非暴力手段化解矛盾,消弭爭端,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兼收并蓄、寬容不苛的胸懷有助于各國各族相互尊重,和諧相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儉嗇寡欲、抱樸守真、無為而治等道學智慧早已被海外有識之士應用于心理保健、養(yǎng)生醫(yī)學、環(huán)境保護、行政管理諸多領域,推動著現(xiàn)代科學與傳統(tǒng)文化的對話。道教文化與海外各地族群和社會文化交流互動,為當地社會福利與文化發(fā)展添磚加瓦,不僅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亦促進中華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之汪洋。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互動中,道教文化獨具吐納百川之勢,可望成為宗教對話與文化融通的基石,它源于中華,屬于全球,造福人類。與會學者呼吁:應當立足于道教文化原有的在地性,推動道教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融通與互動,弘揚道教文化之智慧,應對今人生存的嚴峻挑戰(zhàn),促進人類的共生、共長、共存、共榮!

  本刊摘要發(fā)表本次論壇部分學者論點,以饗讀者。

  清代南洋道教的歷史真相

  從歷史來看,清代南洋道教是邊陲經驗,也是國際經驗。整個南洋道教,需要放到南洋歷史的具體演變脈絡中解讀,才可能看出真相。

  明末清初的南洋道教,原本是由定居或游旅于南海諸國的華人所傳承下來的。這些華人也正如中國大陸先民一般,并不一定執(zhí)著于純粹道教信仰。他們的思想意識更多是受到宋明以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觀念影響。正當清朝由順治到宣統(tǒng)的漫長統(tǒng)治期間,南洋的道教信仰者其實也經歷著地方歷史演變對他們的影響。

  最初,在南洋落地生根的華人先民多是自認明末遺民,“反清復明”的號召,足以神圣化與合理化他們集體分散到“前明諸藩國”,有組織地開拓墾荒,以后又陸續(xù)接應更多下南洋的華人,壯大隊伍,開拓更多新地區(qū)。隨著形勢的變化,后來下南洋的華人,就不可能僅僅是歷年起義失敗南撤的隊伍,還包括許多逃災害求溫飽的老百姓,以及以“賣豬仔”等各種形式南下的契約勞工。無論南洋華人或南洋道教,不僅面臨著南海諸國異文化的挑戰(zhàn)與重新適應,同時又面對當地宗主國即英國政府或荷蘭政府,面對居于主流勢力的西方文明的沖擊。所以,東南亞道教其實是最早面對異文化的道教,它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歷史是有貢獻的。華人華僑將道教等中華文化帶到了南洋,進而完成了中華文化落地生根的任務。東南亞各國的道教徒具有落地生根與飲水思源的雙重認同,維護了華人文化和東南亞文化的和諧共處。因此,中國與東盟交往,道教可以發(fā)揮一個很重大的作用。

  我想強調的是,東南亞的道教是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在很多其他文化的圍困之下成長的,所以,中國學者應該多一點對東南亞道教的理解,支持東南亞道教的獨立發(fā)展并加強東南亞道教與中國大陸的正常交流。

  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就在東南亞,就在東南亞的神廟,它們是中國提升文化軟實力的現(xiàn)成載體,F(xiàn)在的問題是,中國人以及東南亞人,如何共同利用這些載體來完成交流。(馬來西亞道教學院董事會主席 王琛發(fā))

  “借力弘道”建設東盟共同體

  所謂“借力弘道”,即是立足于東盟各國道教文化原有的在地性,借助當地道教徒之力以弘揚道教文化之思想精華。東盟各國的道教(包括民間信仰)與中華文化血脈相連,在推動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過程中,這是一支不可忽視的隊伍!敖枇氲馈本哂薪拥貧狻r效長、節(jié)約成本等特點,是傳播中華文化便捷的通道。但此前東盟各國的道教(包括民間信仰)較多涉及“用”或“術”的內容,較少關注“道”及其相關哲理,而文化的高層次傳播是哲學理念特別是價值觀的傳播。如何結合東盟各國社會文化的現(xiàn)實需要發(fā)掘和弘揚道教文化之哲學智慧,這是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推進東南亞地區(qū)和平發(fā)展的重要課題。

  目前,東盟各國正致力于建立東盟共同體,如何促進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差異甚大的成員國之間和睦相處,如何既保持各國在政治經濟上的主權、獨立和文化特色,又建構起東盟共同體的身份認同?這是東盟各國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在這方面,以貴和尚柔、兼收并蓄而著稱于世的道教哲學智慧可望從多個方面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第一,道教貴和尚柔,主張“報怨以德”“柔弱勝剛強”“不以兵強天下”,這些原則立足于用非暴力手段特別是柔性的力量來消弭矛盾,以慈愛之心包容對方,化解戾氣,有助于化解爭端,維護東盟地區(qū)的和平穩(wěn)定環(huán)境。第二,道教將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皆視為以“道”為最初本源和內在支配者的有機統(tǒng)一整體,主張尊道貴德,既要尊重共同的“道”,又要崇尚“道”落實于萬事萬物的特性——“德”。這一理念體現(xiàn)出“一”與“多”的圓滿統(tǒng)合,與東盟共同體所追求的“統(tǒng)一的多樣性精神”不謀而合,有助于促進構建東盟身份認同意識。第三,道教認為,物各有性,“萬物之性,各有分度,不得相干”,明確地表達出保持獨立自主、尊重獨特個性,反對干涉的主張,這對于維護東盟各國所追求的尊重獨立、主權、民族特性和保持獨特的文化遺產多有啟迪。第四,與以上思想緊密相聯(lián)的是兼收并蓄、寬容不苛的胸懷,這一思想體現(xiàn)出文化多元的價值取向,它啟示今人,不同的個體、族群、文化和國家皆應當共生、共榮,而不應輕視、仇視或排斥他者,這對于東盟共同體建立“包容和諧社會”的目標亦具有積極意義。

  中國和東盟各國的同道需要共同努力,“由用及體”,“以術弘道”,共同弘揚道教文化中這些穿越時空之智慧。如此,將有助于推動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深化中國與東盟各國的交往和文化上的互動,促進東南亞地區(qū)的和平與進步。(中南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呂錫。

1 2 共2頁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