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科教天地-正文
教育民生需要“保障網(wǎng)”與“解壓閥”
//8858151.com2014-04-25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到:更多

  

  改善教育民生是改革動力之一。保障和改善教育民生,需要雙向發(fā)力、雙面拓展。既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教育需求,為教育民生編織“保障網(wǎng)”;也要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教育問題,為教育民生裝配“解壓閥”。

  ■阮成武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沒有哪一項事業(yè)像教育這樣,寄托如此之多的希冀——它連著當下與未來、現(xiàn)實與理想;沒有哪一項事業(yè)像教育這樣,承載如此之重的使命,它一頭連著國計,一頭系著民生。教育納入民生,反映了黨和國家執(zhí)政理念和執(zhí)政方式的深刻變革。保障和改善教育民生,應以增進教育民生福祉、緩釋教育民生壓力為突破口。

  教育民生緣何“壓力山大”

  由于每個社會成員及其家庭普遍將獲得更多更好的教育作為民生目標,教育自然也就成了千家萬戶難以言棄和不能避開的一種民生壓力。

  內(nèi)外因素作用下的教育民生壓力。教育成為一項涉及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民生大計,意味著教育不再是一種超出多數(shù)人生存與發(fā)展需要范圍、享受不了也并不依賴的奢侈品,而是成了每個社會成員及其家庭離不開、少不了的生活必需品。1972年,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育體系受到內(nèi)部和外部兩方面的壓力。外在壓力包括人口增長、經(jīng)濟發(fā)展、政治因素等;內(nèi)在壓力來自于所謂“人民壓力”,即“家長方面和現(xiàn)有的與未來的學生方面的壓力”,具體地說,是家長和學生將教育作為促進社會流動的基本手段。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中同樣指出,“每個人都對教育有所期待”,這“對教育系統(tǒng)造成了一種空前的壓力,對教育的需求已經(jīng)達到而且有時是遠遠地超過了其所能及的程度”。

  社會轉型帶來教育民生壓力。新世紀以來,我國開始由生存型社會進入發(fā)展型社會,教育、就業(yè)、分配、社保、醫(yī)療與安定,成為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民生問題。教育逐步由政治、經(jīng)濟場域走進社會場域,納入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帶來人口流動和人的發(fā)展訴求日趨強勁,教育、就業(yè)、收入分配等發(fā)展性矛盾也日益突出。然而,在城鄉(xiāng)二元體制的制度環(huán)境下,這些矛盾更顯得復雜與糾結,成為橫亙在教育和人的發(fā)展面前一道道障礙和難題。于是,教育的福利性與公平性受到種種質(zhì)疑和挑戰(zhàn),成為一種突出的民生問題,教育民生成了更多家庭的“壓力山大”。在2011年全國教育形勢分析報告會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列出的“入園難”“擇校熱”“學生減負”“高考改革”“職業(yè)教育”“創(chuàng)新人才”“師德建設”“教育投入”等8大教育熱點難點問題,樣樣牽連教育民生福祉,樣樣成為教育民生壓力之源。

  緩解教育民生壓力難在哪

  現(xiàn)階段教育民生壓力,主要是國家與公民之間教育權義關系的非對稱性,教育的公平性、福利性不足。

  教育民生壓力受制于教育利益分化。一段時間以來,由于人口的過度增長造成教育經(jīng)費相對不足,面臨巨大財政壓力的教育系統(tǒng)不得不轉而向家長和社會來尋求資金,以擴大教育資源總量。雖然這一改革促進了教育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機會,但教育民生壓力并沒有因此緩解。因為,它造成教育機會以考試分數(shù)為依據(jù)的競爭性分配,與以權力和金錢為依據(jù)的贊助性分配的雙軌制;加之與入學、升學、就業(yè)等相關的教育資源分配,與戶籍、居住地、學校等級等因素捆綁在一起,導致城鄉(xiāng)、區(qū)域、校際教育利益分化甚至走向固化。

  教育民生壓力帶來新的教育公平問題。在這種特定體制機制下,人們對教育的期盼與焦慮并存,充滿糾結。一些人“有學上”無憂,一些人仍面臨各種各樣的“上學難”;一些人解決了“有學上”問題,但又萌生“上好學”的新訴求;一些人不滿足于“上好學”的一般性政策安排,而是希望能夠上好學校、進好班級、挑好老師、選好座位,以獲得好的成績,能上好的大學、選擇好的專業(yè),將來進好的城市、找到好的工作;一些人雖然上了學、獲得了文憑,卻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合適崗位……這一系列教育民生壓力的產(chǎn)生,反映出教育資源總量還相對不足,教育質(zhì)量還不夠高,特別是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總量還相對短缺;同時也有一個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問題。后者更是牽動老百姓的神經(jīng),帶來一種相互攀比、集體焦慮,以及各種各樣的相對剝奪感的襲擾。

  教育民生壓力影響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現(xiàn)階段教育民生壓力主要表現(xiàn)在區(qū)域、城鄉(xiāng)教育發(fā)展水平差距帶來的教育機會不公平、教育成本過高,以及由于體制機制原因造成社會成員的公平參與權、選擇權和發(fā)展權得不到應有保障,在教育上承受相對過重的經(jīng)濟壓力、機會壓力、競爭壓力、發(fā)展壓力。這種教育民生壓力,既可能成為人們競相獲得教育福祉的動力,也可能成為一種挑戰(zhàn)、焦慮、負擔、煩惱的緣起。由此,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就會大打折扣。

  提供“保障網(wǎng)”和“解壓閥”

  教育民生直接關系著人民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教育民生壓力直接影響到人們對教育的滿意度,以及對政府及相關教育政策的認可度、支持度?梢哉J為,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與教育民生福祉成正比,與教育民生壓力成反比。越是能夠有效增進教育民生福祉,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就會提高;同樣,越是能夠有效緩釋教育民生壓力,人民群眾的教育滿意度也會隨之提高。因此,現(xiàn)階段教育民生既需要“保障網(wǎng)”,也需要“解壓閥”。

  為教育民生編織“保障網(wǎng)”。習近平總書記最近指出,要“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fā)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教育民生保障需要從法律層面調(diào)整國家與公民的教育權義關系,形成新的教育權義結構,構建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為內(nèi)容的教育公平保障機制,充分確立公民平等接受教育和實現(xiàn)發(fā)展的權利。為此,應在現(xiàn)行教育民生政策基礎上,以“兜底線”“補短板”為重點和突破口,達到“;尽钡幕鶞示。這里的“基本”,是指法律保障的社會成員人人普遍享用、不以競爭和排他方式獲得的一種教育基本福祉。它與社會成員基本生存權、發(fā)展權相聯(lián)系,同戶籍等各種體制性因素脫鉤。為此,要科學合理地確立所“!钡摹盎尽敝畠(nèi)涵與基準,如何“!奔坝烧l來“!钡姆绞脚c機制。在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制度框架下,教育民生保障應當是政府主導、區(qū)域協(xié)同、社會參與,遵循系統(tǒng)性、普遍性、公平性原則,根據(jù)教育民生需求結構的內(nèi)在邏輯,建立以弱勢群體為重點、全體人民普遍分享且相對平等的教育設施及制度保障系統(tǒng),編織一張惠及全民的教育民生安全“保障網(wǎng)”,實現(xiàn)全體人民學有所教。

  為教育民生裝配“解壓閥”。在進入發(fā)展型社會當下,每個社會成員及其家庭從教育的入口——幼兒園或小學,就面臨著“入園難”和“擇校熱”的困擾。一旦進入教育的流水線,孩子和家長不僅面臨每一個教育層次和階段的出口和接口的擠壓、再“排隊”,而且,這種壓力還進一步投射到孩子每一次測驗、每一場考試之中。以至于各級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極力提倡“減負”,甚至下達種種嚴格的“減負令”,可是家長們卻不太買賬,甚至想出各種法子給孩子“加碼”“添料”,生怕自己“減負”會吃虧。一些有條件的家庭尋思讓孩子去國外上中學甚至小學,似乎可讓孩子免受種種學業(yè)壓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教育改革的“硬骨頭”和“險灘”,無不與教育民生壓力相關!翱杏补穷^”和“涉險灘”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通過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為教育民生裝配“解壓閥”。

  教育決策與治理緩釋教育民生壓力。近年來黨和國家的一系列重大教育決策,正是為了緩釋教育民生壓力。我們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調(diào)查研究,把準現(xiàn)階段教育民生壓力的形態(tài)、類型、結構、來源及其形成機制。從教育的入口、接口與出口,從教育的起點、過程與結果,從教育的質(zhì)量、效率與公平,從教育的規(guī)模、層次與結構,從教育的培養(yǎng)、評價與選拔,加以考察與剖析,找到其中最突出、最薄弱和最嚴重的問題與矛盾,突破最深層的體制機制障礙,進行整體性治理。以此克服教育民生政策的碎片化傾向,加強制度設計和體系定型化,以促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獲得性公平和非基本公共服務的競爭性公平。從而,讓人民群眾在獲得教育民生福祉的同時,對教育少一份攀比失衡,多一份合理預期;少一份疑慮埋怨,多一份理解信任;少一份相對剝奪感,多一份相對公平感;少一份焦慮糾結,多一份滿意度。

 。ㄗ髡呦蛋不諑煼洞髮W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