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科教天地-正文
大學語文:怎樣減負增效
//8858151.com2013-12-02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到:更多

  

大學語文選修必修變化一覽 CFP供圖

  ■本報記者 唐景莉

  大學語文課由必修調整為選修,中國人民大學課程改革引起熱烈討論。記者日前走訪人民大學,諸多學者表示,就大學教育而言,母語教育并非只有開設“大學語文”一途,更不是只能靠單一課程來完成母語教育的使命,只要我們在觀念上真正重視母語教育,重視學生母語能力的培養(yǎng),就完全可以利用大學教育資源的優(yōu)勢,在更高的水準上,在更深刻的內涵上,以更加多樣化的形式開展母語教育。

  管理者說:母語教育并不能單靠一門課程來強化

  中國人民大學在2013級本科生培養(yǎng)方案中將“大學漢語”課程由全校共同必修課程調整為學生自主選修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利用有限的高水平師資,建設精品課程,擴大學生選擇性,滿足學生差異化的學習需求,落實因材施教。

  這里,應當注意到改革背景。該校教務處處長洪大用介紹,人大自2007年在全校恢復建設“大學語文”必修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學校發(fā)現(xiàn)課程教學中存在著目標定位不夠清晰、與專業(yè)教育脫節(jié)、教學質量不均衡、師資力量不足、學生滿意度不高等多個方面的問題。特別是,人民大學是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報考人民大學的學生一般都具有比較好的語文基礎,簡單的一般化語文教學確實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母語教育并不能單靠一門課程來強化,大學語文課程難以承受母語教育之重。洪大用說,只有全校各專業(y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都重視母語教育,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母語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使母語教育更加豐滿,更加有效,才能增進學生的厚重素養(yǎng)。

  在課堂教學方面,學校推出三大舉措:一是建設通識教育大講堂課程群,加強文化與歷史教育,其中包括大學漢語素養(yǎng)類課程;二是建設原著原典選讀課程群,加強歷史與文化經(jīng)典教育;三是建設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群,培育學生藝術素養(yǎng);四是開放全校課程,包括文學、國學課程群,供學生自由選修;五是建設分類指導的基礎技能強化類課程,包括閱讀與寫作技能的強化。

  在課外教學方面,學校組織教師指導全體學生課外閱讀歷史與文化經(jīng)典,組織文學院作家群開設“作家談寫作”系列公開講座,建設“大學生寫作指導中心”,要求各個學院安排專業(yè)寫作指導環(huán)節(jié),加強學生科研訓練,提升學生專業(yè)寫作水平。與此同時,學校還加強教師教學發(fā)展和培訓工作,提升教師自身的母語水準和教學能力;創(chuàng)設“國學”、“古典學”實驗班,探索進一步系統(tǒng)強化母語教育、增強學生文化底蘊的路徑。

  教師表示:母語教育過程要延展到整個本科四年

  大學漢語課由必修調整為選修,并不能簡單認為就是弱化了母語教育。

  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賀陽教授看來,大學階段的母語教育關鍵并不在于大學漢語或大學語文課是否開設以及如何開設,關鍵在于學校是否能把母語能力作為本科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目標之一。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的重要區(qū)別在于,大學教育是專業(yè)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統(tǒng)一。本著這個原則,所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專業(yè)課程和通識教育課程都可以通過相應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和相應的課業(yè)要求,兼顧母語教育,更何況像中國文學名著賞析、中國古代經(jīng)典研讀這樣的通識課程,本身就可以算是一種母語教育課程。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師朱子輝認為,對大學漢語,要給它“減負降壓”。這一次人大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所引起的巨大的社會反響,其實也正反映了國人對這門“普通課程”所持有的“并不普通的心態(tài)”!需要反思的并不是大學漢語這門課程,而是我們自己!大學語文已從“必選”課程,納入到“以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為主”的通識教育的系統(tǒng)課程中。大學語文終于去除了它身上的一切重負與虛榮,回歸原本那個普普通通的自己!

  作為一個既擔任專業(yè)課又講授公共課的教師,歷史學院教授劉后濱表示,以往大學漢語必修課程承擔過多的功能和使命,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學校這次調整大學漢語課程設置,主要是更加強調因材施教,更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化的需求。

  學生認為:重要的是課程質量而不是課程性質

  加強母語教育,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并不是一門課所能決定的。漢語文化這么博大精深,教學形式也應該多樣化一些。

  人大哲學院本科生宋競認為,大學語文改革后變成選修課,加上通識教育、原著選讀等課程,反而能讓“大學語文”更深、更廣、更好地融入到學生的課程學習中,F(xiàn)在課堂外有老師指導我們閱讀,而且還有很多機會聆聽文學院舉辦的作家公開講座。我覺得“大學漢語”改革失去的只是形式,得到的卻是更加濃厚的語文教學氛圍。

  人大理學院本科生丁亮宇認為,現(xiàn)在大學的語文教學對于理科學生來說就是考試;仡櫴嗄陙淼恼Z文學習,太多的時間用在了應試方面。如果大學語文教學還是應試的話,上座率必然不高。我們更應該注重語文學習的閱讀性和人文性。只有實現(xiàn)“讓我學”到“我要學”的教學轉變,真正讓我們被老師的才華吸引,大學校園內的語文課程才可以說是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轉型。

  人大文學院研究生趙天成認為,如果單純從漢語語言教育角度來說,那么任何一個中國學生在上大學之前所受的訓練已經(jīng)足夠了,所欠缺的可能是對中國文學和傳統(tǒng)文化的進一步認識,而這是更應該化作個人修養(yǎng)層面的終身的自覺意識,而不是納入考核機制的強制性要求。無疑,作為一門課程的大學漢語,重要的應該是課程的質量,而不是課程的性質。如果大學語文從一個無人愿上的可以“混”的必修課,變成一門受歡迎的精品選修課的話,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