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科教天地-正文
學科教師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關鍵
//8858151.com2013-11-29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到:更多

  

(資料圖片)

  ■任友群

  ▶我們常常會同時看到兩種景象:教育技術研究人員沉浸于新興的技術和廣泛的研究亢奮中,與此同時,廣大的學科教師掙扎于對教育技術的變幻莫測和用處的困惑之中。

  ▶任何不加深思熟慮就匆忙地將新潮的技術應用于教學的舉動,都更有可能帶我們走入另一輪驚喜—期待—失望的循環(huán)。

  ▶裝備的先進水平和更新程度,與人員質量和政策保障等配套之間的鴻溝卻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填平。

  ▶沒有學科教師參與的教育技術研究和實踐的效果是有限的。技術發(fā)展得越迅速,我們越是需要能有效使用這些技術的教師,好的教師永遠稀缺。

  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多數(shù)人對技術給教育所帶來的正面效果可能過于樂觀;但盡管個人計算機和網(wǎng)絡的普及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我們卻并沒有看見期待中的根本性的教育變革。如今,一方面是云平臺、MOOCs、大數(shù)據(jù)等的出現(xiàn)讓人們進入到新一輪的樂觀高漲期;但另一方面,也有人開始反思技術除了能讓教學效率更高(更準確地說是速率)、看上去更有趣外還能做什么;更有一些悲觀主義者甚至開始質疑并摒棄技術,倡議回歸傳統(tǒng)的黑板、教師、教科書的教學模式。

  經(jīng)過多次對新技術從驚喜到期待到失望的循環(huán),研究者們意識到了技術本身不能自發(fā)地產(chǎn)生對教育的積極作用。事實上,目前已經(jīng)有一些研究對技術之于學習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索。但遺憾的是,這些個案還不具備影響全局的能量,因此我們通常只在極小的范圍內(nèi)看到“根本性的變革”,并且這種變革很難被復制。

  越來越多的一般技術產(chǎn)品(例如搜索引擎、字處理軟件、交互白板等)同時在學校、社會以及各行各業(yè)中得以應用,但在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使用方式。從全球范圍來看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我們發(fā)現(xiàn),只有少部分的一線學科教師參與到了有關教育技術的研究中。我們常常會同時看到兩種景象:教育技術研究人員沉浸于新興的技術和廣泛的研究亢奮中,與此同時,廣大的學科教師掙扎于對教育技術的變幻莫測和用處的困惑之中。

  就算是對教育技術專業(yè)的人員來講,教育傳播技術也是一個不太“穩(wěn)定”的東西。新與舊有時就在轉瞬之間。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新技術的涌現(xiàn)所帶來的社會和市場沖擊力,使得大眾的關注點一直聚焦在“新”的事物上,進而影響商家在“追求新的技術”和“追求成熟的技術”之間的決策。不可否認,新的技術(例如云技術、APP、推送技術)值得我們?nèi)プ粉櫯c關注,因為它們帶來了新的“教育潛力”。而另一方面,技術的成熟、不同技術之間的互接與兼容也同樣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因為技術的使用往往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而越是深入的、大范圍的、不同背景下的推廣應用,越可能產(chǎn)生更多的問題。

  此外,我們面臨的另一個難題是:如何將眾多的理論和技術應用相互銜接起來。無論是從理工科色彩的技術出發(fā),還是從思辨色彩的理論出發(fā),建立兩者之間緊密而又合理的連接需要研究者們既具有對技術“潛力”的敏感,也有對理論內(nèi)涵的深刻體悟。在過去,由于太過于關注層出不窮的新產(chǎn)品并受制于所謂商業(yè)運行模式的限制,我們有太多失敗的經(jīng)歷,F(xiàn)在我們是否已經(jīng)真正認識到,所有的新產(chǎn)品必須交由教與學的實踐去檢驗。這意味著,決策者、管理者和教育技術從業(yè)者都需要在不斷更新、變化的技術背景下,透過技術的表象,用教學實踐去理解技術,明晰技術的功能可供性和限制性,并以此為基礎去尋找合理的商業(yè)或非商業(yè)的模式。任何不加深思熟慮就匆忙地將新潮的技術應用于教學的舉動,都更有可能帶我們走入另一輪驚喜—期待—失望的循環(huán)。

  第三個難題是,我們越來越需要能理解和駕馭這些技術的教師團隊。首先重要的確實還是懂教學和懂技術的好教師,我們時代的信息技術越豐富,對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要求就越高。之所以說團隊,是因為,在好教師之外,我們還需要好的技術設計人員,這里包括平臺的運維者和資源的制作者。包括MOOCs這樣的技術平臺,都需要懂技術和懂教學的人員來運行和維護,而好教師的課程需要懂媒體和懂教學的人員來制作和支撐。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問題與挑戰(zhàn)外,考慮到在更大范圍內(nèi)的教育變革,還有一個不能被忽視的重要問題是:全球差異性。首先,國與國、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的經(jīng)濟水平?jīng)Q定了教育投入的不平衡。在中國這樣的大國,這樣的不平衡甚至會出呈現(xiàn)出好幾個梯度。在這種情況下,經(jīng)濟落后的國家和地區(qū)通常可以通過政府經(jīng)濟資助、NGO捐贈和援助等方式配備上較先進的裝備,從而解決物質層面上的數(shù)字鴻溝問題。但裝備的先進水平和更新程度,與人員質量和政策保障等配套之間的鴻溝卻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填平。

  其次,學校的教學、管理文化會受到更大社會環(huán)境中的文化的影響。社會文化可能因種族、宗教的不同而不同,也可能因不同的地方傳統(tǒng)、社區(qū)特色、行業(yè)特色而產(chǎn)生不同。因此在處于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學校之中,教師的教學理念也會因此產(chǎn)生不同。這種差異有時甚至會體現(xiàn)在同一所學校的幾位教師之間。由于文化和教學理念的差異,一些學;蚪處熆赡軙憩F(xiàn)出對技術的完全排斥和不信任。因此相比設備而言,文化層面的不平衡更加隱蔽也更難調整。

  總的來說,不管是決策者還是研究者,我們都要認識到當前技術進入教育所面臨的挑戰(zhàn):一、技術的更新是永恒的,但技術的先進性與教學的效果并不一定成正比關系;二、在不同的文化社會經(jīng)濟教育背景下,同樣的技術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三、技術發(fā)展得越快速,我們越是需要能有效使用這些技術的教師,好的教師永遠稀缺;四、沒有學科教師參與的教育技術研究和實踐的效果是有限的。

  解決這些挑戰(zhàn)需要人們?nèi)パ芯亢退伎,而研究和思考需要時間和投入。決策者和研究者需要在抓住機遇和避免盲動之間,在決心和耐心之間,作出考量和判斷。(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