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文史縱橫-正文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追求
祝和軍//8858151.com2014-04-13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更多

  

  從一定意義上講,人是文化的存在!坝^乎人文,化成天下”,文化對人的熏陶和滋養(yǎng),就像春風化雨一樣,所到之處,生機勃勃,綠意盎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所以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正是因為其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對于我們國家獨有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應(yīng)該心存敬畏。

  集體本位

  中國文化具備鮮明的內(nèi)在超越的品格。中國人通過參與集體事業(yè)實現(xiàn)其對永恒和無限的至上追求:個體的人生是有限的,但社會和集體的事業(yè)卻是無限的。只要將個人有限的生命和社會無限的事業(yè)結(jié)合在一起,人生便有了意義!洞髮W》開篇第一句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我認為,這里的“大”指的就是“大人”之意,就是指成年之人應(yīng)該參與集體事業(yè),因此需要知書明理,培養(yǎng)集體意識,通曉人生之道。沒有這種社會知識的學習,沒有這種社會規(guī)范的洗禮,人是不能稱之為一個大寫的“人”的。從個體的“修身”開始,向外在的集體社會事業(yè)擴散,就形成了中國人“治國、平天下”的社會抱負。

  正因為此,中國人對超越經(jīng)驗的彼岸世界興趣不大,對當下的世俗生活卻表現(xiàn)出極大熱情。《論語》中記載,季路問孔子如何事待鬼神,孔子說,人的事情還沒有照顧好,拿什么來事待鬼神?季路又問孔子對于死亡的看法,孔子說,生的問題還沒有搞明白,怎么會去考慮死的事情呢?

  同時,對血脈傳承的信仰實現(xiàn)了個人有限生命的無限延伸!坝薰粕健钡墓适轮,當愚公被問及何時才能將山移走時,愚公顯得信心十足:“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边@樣下去,早晚有一天會把山移走。這樣的信念正是出自對于血脈傳承的信心和堅持——個人有限的生命通過血脈在子孫后代中的傳承達成無限。

  泰勒說:“文化可以使一個人因為某些食物被打上不潔凈的烙印而餓死,盡管該食物的營養(yǎng)對一個人是有效的。文化可以使一個人為了掃除污點而剖腹或槍殺自己。文化的力量大于生死。”我們民族歷經(jīng)了無數(shù)次戰(zhàn)亂、天災(zāi)等磨難,最終卻堅韌地生存了下來,并相對完好地保存了自己的文化,這正是因為中國文化所涵養(yǎng)出來的中國人堅信在集體事業(yè)中可以實現(xiàn)個人永恒。

  從投江自盡的屈原,到忍辱負重的司馬遷;從精忠報國的岳飛,到留取丹心的文天祥;從血薦軒轅的譚嗣同,到憤然蹈海的陳天華……這些華夏子孫,從來沒有人命令他們必須承擔“死”的責任,也沒有法律規(guī)定他們必須履行“死”的義務(wù),“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就能讓他們視死如歸,坦然就義。中國人無與倫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這八個字中充分體現(xiàn)。正如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所說:“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將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jié)起來。他們顯示出的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的統(tǒng)一的本領(lǐng),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jīng)驗。這樣的統(tǒng)一正是當今世界的絕對要求”。

  心性追求

  對集體事業(yè)的投入,并沒有阻礙中國人在個體心性方面的自由追求。中國文化中的自由傳統(tǒng)更多關(guān)注精神上的超越和意志上的自律。

  孔子弟子眾多,他卻最欣賞顏回。這是因為顏回將道德追求與自由快樂有機地結(jié)合在了一起。孔子這樣稱贊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鳖伝赜弥衿鞒燥,用瓢飲水,住在陋巷,別人受不了這種困苦,顏回卻不改變自己的樂觀態(tài)度。這種安貧樂道,不是打腫臉充胖子,更不是阿Q精神,而是一種擺脫了外在欲求,在道德踐履中自然生發(fā)的精神快樂。

  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對人而言,道德的踐行是人的自主自覺行為,而不服從于任何外在的目的和規(guī)定。有人企圖以“行善”作為增福長壽的途徑,遭到了孔子的反對。據(jù)《荀子》記載,孔子往楚,曾困于陳、蔡之間,甚至“七日不火食”。子路問他:“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今夫子累德、積義、懷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隱也?”孔子聽完,批評子路說:“夫賢不肖者,材也;為不為者,人也;遇不遇者,時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時,雖賢,其能行乎?茍遇其時,何難之有!故君子博學深謀,修身端行,以俟其時!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敝袊幕膫ゴ笾帲谟谒鼘⒌赖伦月缮钌畹胤e淀于人心之中,而非借助于外在的制度約束和律令規(guī)范。從孟子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到范仲淹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中國人自古以來無不身體力行地傳承著自己的“道統(tǒng)”。即使社會不理想,但人還可以有理想。即使世風日下,人還可以自治,至少可以治自己的心。道與善,不在別處,就在人的心中,一旦“得時”,就會大放異彩,助道之興。所以孔子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孟子也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莫見于隱,莫顯于微!弊钊菀滓姷降那∏∈请[藏在人身體內(nèi)的心,力量最明顯的反而在輕微的一言一行中!笆靠蓺,不可辱!薄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比藘(nèi)心中的力量雖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是強大無比,外力很難使之屈服。而人在舉手投足過程中不經(jīng)意表現(xiàn)出來的情操和氣節(jié),就能影響別人。物極必反,有形態(tài)的東西必有極,物到了盡頭,向前就沒有路了。而人之道卻沒有極,只要血脈在延續(xù),道就在延續(xù)。

  實踐精神

  如果說西方文化塑造的是一種主“智”的傳統(tǒng),那么,中國文化倡導(dǎo)的則是一種主“悟”的立場!爸恰睂(yīng)的是知識,需要對認識對象進行外在的打量和觀摩!拔颉睂(yīng)的則是道理,需要參與到其中去品味、去體悟、去感受。道德人格的養(yǎng)成,人生道理的覺悟,說到底并不是一個“知道”或者“不知道”的知識論問題,而是一種實踐的功夫。

  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文化特別強調(diào)“知行合一”,注重通過實際生活,身臨其境地去領(lǐng)悟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那些夸夸其談的人之所以令人生厭,正是因為他們的“知”和“行”發(fā)生了分裂,思想沒有落實到行動上,只聞其言,不見其行。就此,孔子極力反對脫離具體實踐而高談闊論。比如,孔子對鬼神是存而不論的,“子不語怪、力、怪、神”,但他又特別重視以鬼神為對象的祭祀。這一點令一些人感到疑惑:孔子到底是否相信鬼神的存在?他是僅僅承認鬼神存在,還是相信鬼神的保佑和賜福?其實,這種非黑即白的認知思路,根本沒有進入孔子的實踐境域。因為在孔子那里,鬼神根本就不是認知的對象,其意義不在別處,就在你虔誠地祭祀鬼神的過程中!凹廊缭,祭神如神在”。離開了祭祀這一具體的實踐活動,離開了在這一具體實踐活動中生發(fā)的切身感受,空泛地談?wù)摴砩窬蜎]有任何意義。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以投身于其中的方式去領(lǐng)會當下的意義,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中華文化至今保持著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不應(yīng)是置身于外供我們拿來解剖、切割、組合和搭配的外在對象,而應(yīng)該成為滲透在我們骨髓和血液里的活的命脈。自古以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圣賢豪杰無不用行動詮釋文化,用生命維護文化。正是在他們的行動中和精神人格的感召下,文化才成為有生命的東西。今天的我們,如果僅以“憑吊古跡”的態(tài)度視之,文化只能是“一堆無生命精神之文物,如同死的化石”,F(xiàn)今的時代背景雖然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我們?nèi)砸獙儆谧约旱膫鹘y(tǒng)文化保持敬畏之心,并結(jié)合時代發(fā)展予以創(chuàng)新,使之落實到生命中,體現(xiàn)在生活上,進入到心靈里。唯有如此,我們的文化才能夠“活”起來,匯集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流。而這,也正是我們樹立文化自信的關(guān)鍵所在。

 。ㄗ髡邌挝唬罕本┩鈬Z大學)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quán)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quán)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