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科教天地-正文
從注重知識學習到注重生命健全成長
夏晉祥//8858151.com2014-07-15來源:深圳特區(qū)報
分享到:更多

  

開展素質教育,使學生全面成長。新華社圖

要使學生在受教育中,獲得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新華社圖

  ■ 夏晉祥

  提要

  教育一旦把工具價值作為根本,把知識、能力、分數(shù)作為根本的追求,教育就不再是給生命自由和幸福的“福祉”,而是違反生命的本性,成為了生命的“痛苦之源”。教育和人都成為了工具,成為了“異化”社會的奴役對象,其不合理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社會的發(fā)展和本真的教育要求我們關注人,關注生命的價值與尊嚴,以學生為本,要“尊重生命”,要注重生命的健全成長。真正的學習涉及到整個人,而不僅僅是為學習者提供事實。

  人類對教育價值的認識與追求,是與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的發(fā)展緊密相聯(lián),又與人們對教育的本質與功能的認識密切相關。有什么樣的政治和經濟形態(tài)就會有什么樣的教育價值追求。人類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發(fā)展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與此相適應,人類對教育價值的認識及追求,也是隨著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發(fā)展而不斷深入與發(fā)展,經歷過從落后時代的“注重知識學習”到發(fā)展時代的“智能發(fā)展是核心”再到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的“注重生命健全成長”三重不同的境界。

  第一重境界:知識學習是目的

  在我國,自孔夫子開始,在教育價值的認識與追求上就偏重讓學生掌握牢固、系統(tǒng)的書本知識,在學習方法上強調“記誦之學”,形成了明顯的以知識為本的傾向。如我國稱教師為“先生”,指的就是教師生活在先,掌握更多的生產與生活知識,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教給學生各種生活與生產知識;“學生”主要從書本和教師身上學習各種生活與生產知識。陶行知先生對中國教育的這種價值認識與追求有過深刻的批判:中國教育的一個“普通的誤解,便是一提到教育就聯(lián)想到筆桿和書本,以為教育就是讀書寫字,除了讀書寫字之外,便不是教育!

  在西方,如在歐洲的17、18世紀,理性成為判決一切的標準與權威,理性主義哲學成為時代的一面大旗,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斯賓諾莎的理智拯救說、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都是近代理性主義哲學的宣言。受其影響,教育也一味強調追求真知識、真觀念,甚至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育可以犧牲教師和學生人格的充分自由發(fā)展為代價,這種片面追求外在工具價值的單向發(fā)展即哈貝馬斯所說的理性的單向發(fā)展。如夸美紐斯的“泛智”教育理想,就是概括和綜合全部人類知識,即普遍的廣泛的知識,使所有的人都能接受教育,主張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還有如第斯多惠、赫爾巴特、斯賓塞等人也從不同的側面表達了理性化教育理想。

  知識學習成為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是有其歷史必然性與現(xiàn)實合理性的。因為教育是滿足人的需要,促進人的發(fā)展的,但人的發(fā)展是需要一定的基礎與前提的,那就是首先人必須要生存下來,所以教育滿足人的需要,首先是滿足其生存的需要,教育必須為有用而進行,教育必須發(fā)揮其保存人類自身和個體謀生的價值,也就是說,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一定階段,教育必須適應社會和人類“為生存而戰(zhàn)”的殘酷現(xiàn)實,必須為社會服務,傳授人類社會生存和生活必備的基本的生存和生活的知識和技能,“為生存而教”,否則別說教育,就是人類自身都將難以為繼。彼時彼刻,教育淪落成為社會和人類的“工具”,是有其現(xiàn)實必要性和合理性的。

  而人類“為生存而戰(zhàn)”的歷史,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即使是歷史發(fā)展到今天,人類社會并未完全地脫離“為生存而戰(zhàn)”的現(xiàn)實,放眼看當今世界,生活在饑餓、貧困下的人們并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所以這就不能理解,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的許多學校的教育,還在唯分數(shù)、唯升學、唯就業(yè)而“目中無人”!實實在在地,教育的壓力來自于社會的壓力,生存的壓力,教育的競爭來自于社會的競爭,生存的競爭。

  然而,知識學習其實只是教育的一種工具性目標,而非根本性目標!把知識學習當成教育的根本目的,其錯誤就是把教育的工具性目標當成了教育的根本性目標,把教育的工具性質量當成了教育的根本性質量。數(shù)學大師希爾伯特曾這樣解讀過愛因斯坦:“你們是否知道,為什么在我們這一代愛因斯坦說出了關于空間和時間的最有卓識、最深刻的東西?因為一切有關時間和空間的哲學和數(shù)學他都沒有學過”。達爾文、愛因斯坦、斯賓塞等人都持有這樣一種觀點。所以,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作為教育來說,其核心應該轉到教育學生學會掌握和應用知識,發(fā)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由此可見,讓學生獲得知識、掌握真理只是教育的第一重境界,學生智力、能力的發(fā)展是此之后的第二重境界,或者說是教育價值的第二個層面。

  第二重境界:智能發(fā)展是核心

  作為對“為生存而戰(zhàn)”的適應,教育“注重知識學習”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但自覺的能動性是人類的特點,當人類度過了“生存”的危機而高舉“發(fā)展”的大旗奮勇開拓時,僅僅依靠先人積累的生產與生活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在此時要求教育不僅要傳授先人積累的各種各樣的知識和規(guī)范,更重要的是要發(fā)展人類的智力和能力,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促進社會更快更好的發(fā)展,于是發(fā)展學生的智能水平成為教育的主流便應運而生了。澳大利亞科學、技術與工程理事會在上世紀末發(fā)表了影響廣泛的《澳大利亞未來的基石-小學的科學與技術教育》報告,指出由于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要求人們具有與之相適應的科學技術能力和閱讀寫作水平,而傳統(tǒng)教育和純粹意義上的知識教學,已不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對教育的要求,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要求學校通過教育培養(yǎng)學生們的質詢意識、分析技巧、抽象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為生存而教”和 “為發(fā)展而教”使教育的外在工具價值得到了最充分的實現(xiàn)。教育一旦把工具價值作為根本,把知識、能力、分數(shù)作為根本的追求,教育就不再是給生命自由和幸福的“福祉”,而是違反生命的本性,成為了生命的“痛苦之源”。教育和人都成為了工具,成為了“異化”社會的奴役對象,其不合理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對它的摒棄也就成為歷史的必然了。

  第三重境界:注重生命健全成長是終極追求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通過我們的教育活動,使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深刻地體會到知識的美、神奇與力量,了解凝結在知識背后人類在探求真理的過程中所需要的情感意志抱負等精神力量進而去豐盈自己的精神世界,促進自己精神力量的成長,使學生成為一個立于天地之間的大寫的人。其實教育的根本目的有兩種,一種是“有限的目的”,即指向謀生的外在的目的;另一種是更為重要的“無限的目的”,即指向人的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的內在的目的。但在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fā)展階段,教育的主要功能只是教人去適應、掌握、發(fā)展外部的物質世界,著力于教會人的是“何以為生”的知識與本領。它放棄了“為何而生”的內在目的。它不能讓人們從人生的意義、生存的價值等根本問題上去認識和改變自己,它拋棄了塑造人自由心靈的那把神圣的尺度,把一切教育的無限目的都化解為謀取生存適應的有限目的。教育的這種“外在化”弊病,造成了人只求手段與工具的合理性,而無目的的合理性。其實科學的教育,不僅要讓學生 “學會”前人積累下來的各種經驗與規(guī)則,還要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讓學生變得更“會學”。但最重要的是,通過我們的教育,讓學生體會到知識與科學的美麗與神奇,充分體現(xiàn)學生個人的經驗、價值與情感,使學生在教育中體會到自我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充分享受到教育對人的精神需要的滿足與促進,變得更“愛學”。這樣的教育,就成為了學生生命意義得以彰顯、生命價值得以尊重的場所,成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之源、幸福之源,成為了師生一起成長共同享受的殿堂。當教育成為學生生命延續(xù)和發(fā)展的需要,受教育的過程是學生需要滿足的過程,是學生生命價值被不斷發(fā)現(xiàn)、不斷提升、被得到尊重的過程,那么在這種教育中,學生就可以不斷地獲得自由和幸福,獲得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另一方面,人類社會經過生存與發(fā)展階段社會財富的原始積累和不斷擴充,為人類自身的進一步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人類在不斷地征服自然時,也在不斷地反思:人類不斷發(fā)展的目的是什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終身思考并為之探索和奮斗了一生!兜乱庵疽庾R形態(tài)》、《資本論》、《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等,都論述了人是人的最高目的,人類不斷追求的目的,就是要讓人自身得到全面和諧、自由的發(fā)展。馬克思曾經說過,未來的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 這就是說,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不是人類的最終目的,發(fā)展人類自身才是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終極目標。

  正是基于以上我們對社會歷史發(fā)展要求及教育本質的考察,我認為,教育作為一種社會人的生產活動,是與總的歷史發(fā)展相適應的,它的目的不僅反映社會對人的發(fā)展的需要,而且也反映作為社會生活主體的人對自身發(fā)展的追求,二者有著內在統(tǒng)一性。在今天,人類已經意識到也有條件去實現(xiàn)教育價值的根本轉換:從為了社會到為了人。把自己當成最根本的目的,去享受前人和我們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各種物質和精神的文明,包括享受我們的教育活動。因此,“為享受而教”就成為時代的強音。這種教育就成為了培養(yǎng)真正的人的活動-引導學生去欣賞和享受人類的精神文化遺產并構筑自己的精神家園,引導學生去過道德的、善的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社會的發(fā)展和本真的教育要求我們關注人,關注生命的價值與尊嚴,以學生為本,要“尊重生命”,要注重生命的健全成長。真正的學習涉及到整個人,而不僅僅是為學習者提供事實,主張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成為一個完善的人正是體現(xiàn)了這一觀點。

 。ㄗ髡呦瞪钲谛畔⒙殬I(yè)技術學院教育學教授,留美學者)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