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嘉賓訪談-正文
張海鵬:潛心治史求真義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海鵬
本報記者 熊 麗//8858151.com2014-06-27來源:經(jīng)濟日報
分享到:更多

  

圖為2006年,張海鵬與夫人在北京景山公園賞牡丹。 (資料圖片)

  2014年,75歲的張海鵬先生進入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已整整50個年頭。青年時偶入史學之門,幾經(jīng)挫折得窺史學真義并終成中國近代史大家,回顧半個世紀的人生經(jīng)歷,張海鵬的自我總結是,“治所兼治學,肩挑雙擔;論史又論政,心憂天下。”

  潛心治史求真義,皓首窮經(jīng)著春秋。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堅持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馬克思主義方向,再現(xiàn)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的真實面目,是張海鵬始終秉持的治史理念。

  與史結緣 百折不悔

  “我讀歷史,從事歷史研究,是很偶然的。”人生重要關頭的兩次陰差陽錯,成全了張海鵬與中國近代史的緣分。

  1939年5月,張海鵬出生于湖北一個農民家庭。家鄉(xiāng)濃厚的革命傳統(tǒng)、兄長投身新四軍的經(jīng)歷,給童年的張海鵬留下深刻印象。

  1959年高中畢業(yè)時,喜愛外語和外交的張海鵬前3個志愿填寫的都是外文系!拔倚睦锵,前3個志愿中一定可以錄取一個,第4個志愿以后都是隨便瞎填的。結果錄取通知一來,是第4個志愿:武漢大學歷史系!

  在5年嚴謹規(guī)范的學科訓練后,1964年大學畢業(yè)時,張海鵬曾想報考侯外廬先生的思想史研究生,最終報了名卻沒考成,而是按照歷史系黨總支的要求,報考了外交學院外交研究班。

  等到學校統(tǒng)一宣布分配方案,張海鵬才知道,自己考上了外交研究班,卻被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挑走了。

  由于“四清”運動和“文革”的原因,進入近代史所后的前13年,張海鵬幾乎不能參加任何研究工作。改革開放后,39歲的張海鵬才真正進入學術研究狀態(tài)。為了搶回失去的時間,他全身心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的學習和研究中。從此,張海鵬迎來了學術研究的“黃金十年”。他在協(xié)助老所長劉大年編著《中國近代史稿》的同時,出版了《簡明中國近代史圖集》和《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組織編輯了《武昌起義檔案資料選編》,并發(fā)表了《中國近代史的“兩個過程”及有關問題》等多篇有影響的學術論文,奠定了研究基礎,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點和學術趨向。

  在被動中尋找主動,方能在偶然中成就必然。張海鵬說,“我的這些經(jīng)歷,現(xiàn)在的年輕一代不會再經(jīng)歷,也不應該再經(jīng)歷了。但是在新時期,也不會處處一帆風順。年輕的朋友要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困難面前善于自處、善于向社會學習、善于正確總結經(jīng)驗教訓。成功是等待有準備的人的。”

  論史議政 心憂天下

  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面對紛繁復雜的意識形態(tài),張海鵬始終堅持自己的治史理念,那就是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堅持和發(fā)展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開創(chuàng)的中國近代史學科體系。他說,“我們應該有自己的話語權,不能盲目地跟著外國學者走,要建立自己的學科理論體系,建立自己的學術自信!

  什么是唯物史觀?那就是實事求是地研究歷史,從紛繁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中找出發(fā)展規(guī)律,使讀史的人看到歷史前進的方向。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尊重唯物史觀就是尊重歷史。他認為,按照唯物史觀考察近代中國歷史,應該認識到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一些研究者試圖用現(xiàn)代化的研究范式取代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研究范式并不妥當。

  張海鵬對近代史既有實證研究,更注重對重大理論問題的宏觀研究。他發(fā)表了一系列文章,闡釋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中國近代史的分期、有關中國近代史的理論范式和學科體系,集中體現(xiàn)了他對于中國近代史的宏觀探索和戰(zhàn)略思考。

  對于學術研究中違背唯物史觀的錯誤傾向,張海鵬立場鮮明地予以駁斥。1996年,他撰寫了《近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中若干原則性爭論》,提出“中國近代史學科建設,不僅要講究科學性,而且要注意現(xiàn)實性、革命性。正確處理兩者的結合,始終是中國近代史學科建設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近代史研究,就要從近代中國的國情出發(fā)”。

  2006年,針對《現(xiàn)代化與歷史教科書》一文全面否定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否定近代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的觀點,張海鵬從基本史實、方法論和歷史觀幾方面,進行了全面反駁!鞍凑兆约旱暮脨,隨意拈出幾條史料,隨心所欲地作出歷史評論,乍看嚇人,卻是沒有根基的,沒有說服力的,經(jīng)不起史料鑒證!彼鞄悯r明地指出,中國近代史的主題是反帝反封建。

  書生議政,并非泛言空談,更不是意氣之爭。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張海鵬回擊各種雜音的最有力武器。在中日關系、港澳問題、臺灣問題上,張海鵬都能以敏銳深邃的政治洞察力和扎實的史學功底著文發(fā)聲。

  “我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在內地的刊物上這樣講,在臺灣的刊物上也這樣講!睆埡yi認為,研究近代史,就是要揭示1840年后的中國為什么發(fā)展為1949年后的中國?為什么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能夠贏得民心,能夠從復雜紛繁的斗爭中脫穎而出?“這提醒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掌握唯物史觀的方法論,逐一批駁歷史虛無主義的各種表現(xiàn)及其本質!睆埡yi說。

  寄語青年 踏實治學

  1988年,張海鵬成為社科院近代史所副所長,1994年擔任所長并連任至2004年。

  這期間,他發(fā)表了《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及“沉淪”與“上升”諸問題》一文,在學界引起巨大反響。張海鵬提出了近代中國在20世紀的頭20年是先“沉淪”到“谷底”,然后再“上升”的新觀點,認為“近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軌跡像一個元寶形,開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

  2006年,由張海鵬主編的10卷本550余萬字的《中國近代通史》出版,近代史所幾代學者的夙愿得以實現(xiàn)。這部書在內容上雖然還是以政治史為主題,但增加了經(jīng)濟史、文化思想史,是20世紀中國近代史研究學術成果的一次階段性總結。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發(fā)展,離不開一代代青年學者的薪火相傳。張海鵬耗費了大量心血培養(yǎng)年輕人才。每年他至少組織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使研究人員有機會接觸國際各種學術流派。張海鵬說,“當時,我們的經(jīng)費很緊張,我下決心出版討論會的論文。無論怎么窮,我們所里要拿出錢來!倍砹_斯歷史學會前主席、俄羅斯科學院院士齊赫文斯基曾專門著文,稱贊這一做法。

  浸潤在近代史所的50年里,胡繩、范文瀾、劉大年等前輩大家的教誨令張海鵬受益終身,他更愿意將這些與更多年輕人分享。

  他對青年學者提出5點希望:一是要腳踏實地,不務虛名,不慕官位,努力在學術研究上作出貢獻;二是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才能深入堂奧,摘取學術研究的桂冠;三是做學問“要大處著眼,小處下手”,必須從打基礎下功夫,由博入專,不可急功近效;四是在百家爭鳴中提倡互相切磋、承認錯誤的好風氣;五是科學研究是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對學術成果的發(fā)布要抱著敬慎、敬懼的態(tài)度,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精神。

  對學術界負責、對歷史和人民負責,張海鵬追求真理的腳步,從未停歇。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