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實踐與思考-正文
堅持群眾路線 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
//8858151.com2014-03-20來源:重慶日報
分享到:更多

  

  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是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內容。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的目標在于激發(fā)師生員工的學習、工作的積極性,增強成長成才的主動性,從而激發(fā)高校的辦學活力。而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本質上就是堅持群眾路線的過程,必須動員群眾、發(fā)動群眾、借力群眾。要用好辯證方法,立體處理好四對關系。

  處理好“多與少”的關系

  就目前情況來看,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完善的關鍵在于理順權力關系,即從根本上理順政治權力、行政權力、學術權力、教師權力及學生權力之間的關系。就是如何處理好簡政放權與集權治理的關系,以便在全校范圍內形成廣泛參與、共同協(xié)商的治理結構。

  在這里,簡政放權與集權治理的關系可以比喻成“多與少”的關系!吧普睾啞,對一個高校的內部治理來說,情況也是如此,只有該簡的簡,該放的放,走一條群眾路線,才能激發(fā)一個高校的活力,激發(fā)廣大師生員工的需求潛力和發(fā)展動力。也只有這樣,學校的領導才能從名目繁多、繁瑣細碎的具體工作中解脫出來,才有足夠的時間精力抓大事、議長遠、謀全局,做好該做的事、能做的事?梢哉f,“簡政放權”是把高校領導集體這個“一”的能量釋放出來,通過群眾的參與,“一”就變成了“多”,從而大幅度提升了學校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當然,從辯證法的角度來看,民主與集中是一對對立統(tǒng)一體。高校在呼吁放權的同時,也要學會集權治理,這是一個從“多”到“少”的過程,以提高學校自我約束、自主發(fā)展的能力。簡政放權固然能極大的激發(fā)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但放權到一定程度也需要對權力進行集中,正如毛澤東所說,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tǒng)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

  處理好“上與下”的關系

  這里“上與下”的關系,是指決策意見與群眾建議的關系。教育的發(fā)展是一件群眾性的事業(yè),要把學校的決策意見像種子一樣撒播在每一個教師的心田,讓其在群眾的心中開花結果,再把其果實(群眾建議)收集起來,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獲得學校發(fā)展的良策。

  這種決策意見與群眾建議的關系,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一工作方法的具體體現(xiàn)。正是堅持這一根本的工作方法,我校在2009年提出了建設教學應用型大學的總目標,實行學校的轉型發(fā)展,到今天為止,已經取得一些階段性成果。這些成績的取得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一簡單的道理。換句話說,這種“上與下”的關系處理得好,群眾路線就貫徹得好,高校的內部治結構就好;如果處理不好“上與下”的關系,處理不好決策意見與群眾建議的關系,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必將會捉襟見肘。

  處理好“大與小”的關系

  在學校的治理過程中,在學校的總體思路中,也要體現(xiàn)出群眾路線的辯證法,即如何處理好“大與小”的關系。

  具體來說,就是如何處理好學校發(fā)展的大政方針,與實現(xiàn)大政方針的各項具體措施的關系。學校的大政方針是要主動服務于經濟社會發(fā)展這個“大課題”,在此基礎上,以實現(xiàn)建設教學應用型大學的目標。這也是根據高教的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現(xiàn)代化的基本要求,構建政府、學校、社會新型關系的典型體現(xiàn)。也就是說,學校的發(fā)展要扎根地方,依靠緊貼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脈搏;學校的科學研究、技術應用和人才培養(yǎng)都要為地方服好務,勇?lián)⻊盏胤降氖姑?學校的文化既要有國際視野,更要彰顯地方特色。學校與地方的關系就猶如種子與土地的關系,二者具有一種共生關系,沒有種子的土地是一片荒涼,沒有土地的種子就不會生根發(fā)芽。

  確立了學院發(fā)展的大政方針之后,各項具體措施方面,就需要讓師生員工明確教學應用型大學建設的時間節(jié)點和目標,權利和義務,機遇和挑戰(zhàn)。也就是說,為了實現(xiàn)建設教學應用型大學的目標,因此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小課題”。學校的教師科研、學生實習實踐、管理范式、教學模式等諸多方面都應圍繞建設教學應用型大學這個目標,都要圍繞主動服務于經濟社會發(fā)展這個“大課題”來設計,都應把教學應用型理念作為學校各項工作的指針。

  但“小課題”的解決是為“大課題”來服務的,二者體現(xiàn)了相輔相成的辯證法。也只有在徹底貫徹群眾路線的過程中,這種“大與小”的融合才能徹底實現(xiàn)。因為建設教學應用型大學,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要通過教授治校、民主管理、集體決策等各途徑來實現(xiàn),而無論是教授治校、民主管理、集體決策,都體現(xiàn)了群眾路線這種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的本質。

  處理好“前與后”的關系

  如果說在處理“大與小”的關系中,重點關注的是學校發(fā)展的大政方針與學校各項具體措施的關系,那么,學校的大政方針確立之后,就需要進一步的發(fā)揮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重點處理好學校黨委領導班子面對學校的生存和發(fā)展所做的前瞻性思考與尊重群眾意見的關系。就是“前與后”的關系。“前”是指“向前看”,即在治理學校的過程,在總體布局和策略上具有前瞻性、未來性和遠見性。“后”是指“回頭看”,也就是說,確立了學校的總體布局后,要“回頭看”群眾在想什么,群眾會要求什么,群眾會有什么的問題。有遠見固然很好,但也要關注群眾的心理和群眾的情緒。

  鄧小平曾經說過,我們做各項工作的主要評判標準,就是要看“群眾高興不高興,群眾答應不答應,群眾贊成不贊成,群眾擁護不擁護”。也就是說,在提升學校內部治理結構,確立學校的發(fā)展目標后,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不時的“回頭看”,對前一段時間所開展的工作有一個糾偏的過程,有一個及時檢查并查找問題的過程,以防止“風過草抬頭”的“四風”新變種。

  “前與后”的關系還表現(xiàn)在思想與行動的關系,從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來說,僅有思考僅有方案是行不通的。馬克思就曾經說過,“一步實際行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也就是說,有了方案,還要有能夠把方案變成現(xiàn)實的能力。這種能力從哪里來,只能是從群眾中來。所以說,在完善學校的內部治理結構時,既需要有這種超前思考的能力,更要有發(fā)揮群眾的能動性,把這種戰(zhàn)略部署變成方案的能力,還要有依靠群眾的力量,把方案進一步變成現(xiàn)實的能力。

  所以,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堅持群眾路線必須統(tǒng)籌兼顧,辯證處理好各種關系,方可真正實現(xiàn)激發(fā)辦學活力,提高辦學水平。

  (作者單位:長江師范學院)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