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科教天地-正文
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陳來//8858151.com2014-08-11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更多

  

  第二以德為本。這與今天我們提倡的以德治國的思想類似。如果說以人為本是跟以神為本在比較中形成的,那么價值觀、價值理念一般都通過理想、通過對不同事物的取舍和比較建立起來,一個人的價值偏好、如何選擇,就是一個人的價值觀。

  以德為本的對立面就是以刑治國,強調(diào)政令、刑罰的作用,忽視道德的作用,這是孔子反對的?鬃拥乃枷胧恰暗乐哉R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痹谥袊糯闹髁髦螄碚砟钪,孔子的思想有很大影響,這就是以德為本。

  第三是以民為本,也叫民本思想!渡袝分幸延小懊駷榘畋尽钡乃枷,邦就是國。在《尚書》里邊,應該說有不少這樣的思想。到了孟子,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也是在一個比較中看出你的價值選擇。在孟子以前雖然有民為邦本的思想,君王還是占絕對的主導地位?墒窃诿献铀磉_的政治里面,君為輕。不管是君王也好,還是他的王朝也好,都比不上人民重要。這樣一種以民為本的思想,反映了我們中國古代主流的治國理政的重要方面。

  最后是以合為本。以合為本的合,就是強調(diào)統(tǒng)一性,在國家的層面就是統(tǒng)一而不能分裂,它最高的表現(xiàn)就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今天我們強調(diào)的價值觀,講中國人的理念,必須也有一個更高的視野。十八大報告里,特別強調(diào)生態(tài)文明建設,這非常重要。我們在講發(fā)展時,一定要考慮生態(tài)文明的建設、維護和涵養(yǎng)。這一點與我們古老的思想資源結合起來,就是講天人合一,中國人都趨向于合,而不傾向于分。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天人合一;多民族融合統(tǒng)一,也是一樣。中國從政治、從治國理政再往上提高一層,我們叫天人之學、天人之際,這涉及到哲學的宇宙觀,就是注重合,不注重分。

  傳統(tǒng)價值觀的特色 如果我們把西方文化,特別是西方近代文化,西方近代的價值觀作為一個比較的對象,我們怎么來把握在社會層面的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體系,它的特點是什么?因為習總書記最近一直在講我們有中國的國情。國情是從價值體系來的,這個中國特色價值觀的特色、特點就是我們的中國國情。

  中國傳統(tǒng)社會價值觀念跟西方近代相比,有很大不同,第一個特點是“責任先于自由”。就是很強調(diào)個人對于他人、對社群,甚至對自然所附有的責任。責任意識非常強。我們講以天下為己任,孟子就講過了。古人在漢代就明確要以天下為己任,己任就是責任。從古代先秦的“君子”到漢代的士大夫,有一個很突出的責任意識,就是對天下的責任心。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漢代思想到宋代的士大夫,代表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種憂樂以天下為先,就是我們歷史上最典型的例子。

  第二個特點,是“義務先于權利”。西方近代社會非常強調(diào)個人的權利,但我們?nèi)寮宜枷肜铮瑥娬{(diào)的是義務。梁漱溟,他在山東做過鄉(xiāng)村建設運動實踐,在這個實踐里邊,給他感觸最深的就是中國人和人的關系,義務為先,互相承擔義務,這是中國人倫理的一個特色。我們今天講中國人的倫理,就特別強調(diào)義務感。當然這是一個開放的義務感,決不僅僅指一個人的家庭義務。家庭義務是必需的,義務還要從家庭放大,從家庭可以放大到社區(qū),從宗族(就是古代社區(qū)),再到郡縣、國家、天下。中國人的倫理觀念,特別強調(diào)義務感,而不是伸張個人的權利。

  第三,“群體高于個人”。西方的人本主義更多的是以個人為本,但是我們中國的以人為本,不是講的以個人為本,還是以群體為本,所以群體是高于個人的。責任先于自由、義務先于權利、群體先于個人,這是中國人古代價值觀的特色。中國人的群體意識非常開拓,不是一個小團體主義,一個地區(qū)主義。中國人以天下為己任,很早就超越了地方局限性,是大天下情懷!墩撜Z》里講,“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禮記》說“以天下為一家”。如果說家是中國人的基本觀念,家庭關系是中國人的基本關系,中國人早就把這個“家”的概念、“家”的關系擴大、擴充了。

  第四,“和諧高于沖突”?纯次幕窌l(fā)現(xiàn)人類的文化里充滿沖突,充滿斗爭、流血。但中國文化更強調(diào)和諧。西方的文化強調(diào)個人,總以自我為中心,克服別人、占有別人,排斥異教。所以西方歷史上的宗教戰(zhàn)爭非常殘酷,但中國沒有出現(xiàn)過這樣的宗教戰(zhàn)爭。兩次世界大戰(zhàn),它的根源都是在西方和西方文化。近代日本也是接受了西方的帝國主義文化,在東方侵略。所以我們從價值觀來講,因為中國傳統(tǒng)“和”的理念,也體現(xiàn)在處理和周邊國家關系上。歷史上,當然我們也有個別帝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但總體講,這些皇帝的作為是違反中國的主流價值觀的,在主流價值觀中是受到批判的。中國是以安土睦鄰為先,總體來講,我們強調(diào)和諧高于沖突。

  傳統(tǒng)價值觀的轉(zhuǎn)型發(fā)展 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中責任先于自由、義務先于權利,這個“先于”今天還要堅持,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特色,我們沒必要跟西方人一樣,什么都是個人權利為先,伸張個人的要求為先。但對這一點不能極端地理解:比如責任先于自由,但完全否認自由是不對的;義務先于權利,但完全忽視權利,也是不對的;群體先于個人,但不尊重個人、不關心個人,這也是不對的。如果我們想把傳統(tǒng)價值觀的傳統(tǒng)轉(zhuǎn)化,加以發(fā)展,我們要堅持這些“本”“先”,但是同時我們也要關注那些“被先于”的內(nèi)容。

  儒家的以民為本,今天我們還須堅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從中國發(fā)展現(xiàn)實來看,要堅持以民生為先。古代的以民為本的思想,它也有它的一些偏向,就是民生比民主重要。今天要將此加以現(xiàn)代性的轉(zhuǎn)化,法制建設要加強,民主建設也要加強,要擴充社會主義民主,保障大家的權利,包括政府。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我們今天如果把傳統(tǒng)價值觀加以發(fā)展,我們在堅持民本、強調(diào)民生的同時,也要注重民主。

  最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儒家思想強調(diào)社會和諧,是比較重視公平和平等的。我們社會的價值觀認為平等比富有更重要,就是平等比財富更重要,所以不患貧、不患寡,患不均、患不安。

  經(jīng)歷了“文革”,經(jīng)過了人民公社時代,我們知道,對均平的追求,不能變成只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完全忽視社會發(fā)展,F(xiàn)代社會,我們應該允許財富和財富增長的追求,也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當然我們最終是要推向共同富裕。要正確、辯證地理解平等和財富在發(fā)展中的差距。這既是個價值理念的問題,也是個辯證把握的哲學觀念問題。

  傳統(tǒng)美德的現(xiàn)代傳承和轉(zhuǎn)化

  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形成于西周春秋時代,定型在孔孟荀早期儒家思想。在春秋時代,已經(jīng)就有很多關于道德的觀點產(chǎn)生。這個時期,沒有一個主導的觀念可以帶領各種道德觀。但是我們可以說,在春秋后期比較流行的道德,一個是“忠信”、一個是“智仁勇”。當時在整個中原文化里,比較流行的就是忠信和智仁勇。到春秋末期,在孔子思想中,“仁”是最重要的德行,最重要的道德!傲x”應該說在春秋的時候也受到重視,但地位不太突出。包括孔子思想里,仁和義也差很多。到墨子時代突出了“義”,這影響到孟子,孟子發(fā)展了“義”,跟“仁”并列,形成仁義。所以從孟子開始,仁義成為儒家最重要的道德。孟子又把仁義禮智四者并列,成為四德,這是大家熟知的,經(jīng)過漢代推崇,加了“信”,成為我們歷史上中國人道德生活中最有影響的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稱為五常,跟五行對應。五常成為兩千年來影響中國社會至深的基本道德。

  在儒家推崇的四書五經(jīng)里還有一些道德德目,他們跟四德五常一起構成了儒家完整的道德體系比如說孝悌、中和、誠敬。在中國古代,在實際的社會生活里面,我們剛才講的孝悌、中和、誠敬等是跟五常一起發(fā)生作用,它們共同支配著我們中國人的道德思想、道德生活。

  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孝。孝不在五常里頭,可是我們沒有人能夠否認孝在我們中國人的道德生活里面,它是占有重要而且非常突出的地位。但是孝它沒在仁義禮智信五常里,你說中國人不重視孝嗎?不能這么說。因此我們說,我們平常講仁義禮智,講四德,它作為道德規(guī)范和德行的條目,對中國文化來講,它是有代表性的,但是也不能說它就能全部覆蓋我們的道德觀念、道德生活。

1 2 3 共3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