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文史縱橫-正文
蔡襄:千古萬古長清風
晏建懷//8858151.com2014-11-24來源:天津日報
分享到:更多

  

  北宋非常重視臺諫制度(中央監(jiān)察制度,設御史臺和諫院),尤其是宋仁宗一朝,官員因讜言直聲而名震天下者不在少數,像范仲淹、歐陽修、包拯等人,最初都是成名于御史、諫官任上。當時,還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諫官,不但敢說,而且敢做,多次與皇帝叫板,連宋仁宗都怕他三分。同時,他在事業(yè)上亦極其勤奮,詩歌藝術聞名當時,書法成就享譽古今,有才情、有識見、有追求、有擔當。尤其是在福州、泉州等地主政期間,他發(fā)展教育,建設水利,打擊豪強,破除陋習,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好事。他,就是被老百姓贊頌為“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長清風”的名臣蔡襄。

  一

  多次抗上的諫諍大臣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謨,興化仙游人(今福建仙游)。十九歲即以開封府鄉(xiāng)試第一的突出表現考取進士,名動京師。進入仕途后,他歷任西京留守推官、知諫院、知制誥、翰林學士、三司使、知福州、知泉州等職,以正直端方、敢于言事的特點孑然獨立于士林,不入時流。景佑三年(1036)冬,范仲淹因彈劾宰相呂夷簡獲罪,落職饒州(今江西鄱陽),歐陽修、余靖、尹洙上書抱不平,結果也被貶出京城。當時,蔡襄還只是小小的西京留守推官、館閣?,言微資淺的他,公開站出來仗義執(zhí)言,作組詩《四賢一不肖》,稱頌范、歐陽、余、尹為“四賢”,臭罵在范仲淹貶官時推波助瀾的高若訥為“不肖”。蔡襄這一組詩洋洋千言,氣勢磅礴,士人爭相傳閱,一時洛陽紙貴。據說,當時恰有契丹使者來宋,他們購得此詩,攜帶至遼國,張貼于幽州館舍,供人品鑒。

  慶歷三年(1043),蔡襄與歐陽修、余靖、王素等四人,被宋仁宗任命為知諫院,出任諫官。這給了正直無私的蔡襄一個施展才華、報效國家的平臺,他更加執(zhí)著于上書言事,匡時濟世。蔡襄生活的時代,北宋王朝已經有了七八十年的發(fā)展,朝廷承平日久,許多舊的制度已經不適應新的形勢,積弊叢生,危機四伏。當時,災情頻發(f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憂心如焚的蔡襄向宋仁宗上《言災異》奏折,直言不諱地指出:“不顓聽斷,不攬威權,使號令不信于人,恩澤不及于下,此陛下之失也”,認為災害連連,是因循守舊、人事不修的結果,他要求宋仁宗自我反省,更加勤政務實,樹立朝廷威信。此奏一出,聞者悚然,把當時朝廷內外的大臣們嚇出一身冷汗。

  后來,蔡襄出任知制誥,當上了宋仁宗的秘書,負責起草詔令。參知政事梁適,因結交內侍當上了宰相,遭到御史馬遵、呂景初、吳中復的多次彈劾,梁適的追隨者上書宋仁宗,說如今御史濫用職權,而宰相卻動輒得咎,以后誰還敢當宰相?左右為難的宋仁宗,一面聽從御史建言,把梁適罷相,又以彈劾材料中有風聞之詞為由,把三位御史貶出京城。當宋仁宗安排蔡襄起草貶三位御史的詔書時,蔡襄卻認為按照祖制,御史彈劾官吏,風聞之言亦可參考,御史不必擔責,竟然拒絕起草詔書,致使宋仁宗作出決定后,卻無法完成誥命手續(xù)。奇怪的是,這樣一個處處作對,常常讓皇帝不快的人,宋仁宗非但沒有貶他的官,降他的職,反而對他格外厚遇,曾感嘆說:“有子如此,其母之賢可知!敝鲃咏o蔡襄母親賞賜帽子、披肩之類的珍貴服飾,親筆書寫“君謨”二字,安排特使拿著詔書,專程送達蔡襄家里,以示寵幸。

  二

  勤政務實的地方大員

  蔡襄在京城任言官時間頗長,在地方任郡守也不短。在京以規(guī)勸皇帝、糾察百官聞名,在地方則以勤政務實、關注民生著稱。

  慶歷五年(1045),蔡襄以母親年老體衰需要就近照顧為由,請求宋仁宗讓他到家鄉(xiāng)福州任職。宋仁宗為他的孝心所感動,安排他以右正言、直史館出任福州知州。蔡襄到任伊始,便開始察訪社情民情,當他了解到當地由于水利設施、尤其是“古五塘”年久失修,導致旱情年年困擾、糧食年年歉收之后,決定對癥下藥,興修水利。他積極籌措資金,動員群眾投工投勞,清理淤泥,疏通渠道,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了“古五塘”,使大面積農田受益,水旱無憂。

  皇祐六年(1054),蔡襄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開封是首都,魚龍混雜,極難治理。然而,蔡襄卻不甘墨守成規(guī),他到任后,大刀闊斧,懲奸治污,以簡馭繁,決斷如流。據晁說之《晁氏客語》記載,蔡襄任開封知府期間“事日不下數千,每有日限,事揀三兩件記之。至其日,問人不測如神”,說明他善于抓大放小,行事干練,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嘉祐元年(1056),蔡襄再任福州知州。在此任期內,蔡襄大力興辦學校,以教育推動人才的培養(yǎng),以教育促進民風的轉變,實現了教育與民風的互相促進。福州教育資源匱乏,他多方努力,廣設鄉(xiāng)校,普及教育。他禮賢下士,加強師資,聘請博學鴻儒為州教授,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他提倡“文章與禮法并重”,雙管齊下,使教育大為普及,福州學風更加濃厚。當時,福州民間沿襲一種陋習,誰家治喪,除在家大擺筵席外,還要在山頭舉辦齋筵,任路人隨意飲食,大吃大喝,鋪張浪費。許多窮人家本就窮得叮當響,但民風如此,欲罷不能,逼得他們典田賣地,因喪致貧者比比皆是。為此,蔡襄親作《戒山頭齋筵》一文,提倡喪事簡辦,禁止喪家在山頭設齋筵,違者嚴懲不貸,這股不正之風才被剎住。在蔡襄的治理下,福州百姓知禮守法,社會風氣煥然一新。

  蔡襄還曾兩度出任泉州知州。他在泉州主要有兩大政績,一是修橋,二是植樹。古萬安渡,位于泉州城北二十公里處的惠安洛陽。洛陽江與泉州灣在此匯流,當時,南北兩岸無橋可通,交通十分不便。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商業(yè)十分發(fā)達,但水上交通不便卻阻礙了商業(yè)發(fā)展,商人為此抱怨連天。一些仕宦縉紳很早就想捐資修橋,只是苦于政府無人引導而作罷。蔡襄到任后,立即牽頭組織修建萬安橋(又稱洛陽橋)。他牽頭拿方案,動員泉州各界人士捐資,自己也在并不富裕的情況下“捐一百六十石助役”。在他和泉州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全長一點二公里的萬安橋終于在嘉祐四年年底完工,造福了兩岸百姓,使泉州的商業(yè)更加繁榮。萬安橋是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建橋歷史上的奇跡,被茅以升稱作“福建橋梁的狀元”。難能可貴的是,萬安橋如此浩大的工程,卻未動用國庫一分錢。

  在福州、泉州那段時間,蔡襄還動員和組織老百姓,從福州至泉州、漳州,沿途遍植松樹,全長達三百五十公里,防止了水土流失,保護了道路,成為了當時最具影響的綠化工程。時人感激他的功績,不但為他樹碑立傳,還創(chuàng)作了許多詩歌、民謠來紀念他。

  三

  引領時代的書法大家

  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家之說,即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他們被認為是引領宋代書法的典型代表!八嗡募摇钡臅L格,蘇軾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奇崛,米芾俊邁豪放,蔡襄則端勁高古,容德兼?zhèn),均自成一格?/P>

  蔡襄遺世墨跡有《謝賜御書詩》、《自書詩帖》、《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等多種,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以及鼓山靈源洞楷書“忘歸石”、“國師巖”等絕世珍品。蔡襄書法上承晉唐法度,下啟宋人的意趣,“取神氣為佳”是他的書法主張,真、行、草、隸四體均達妙境。蔡襄的書法,在當時就被許多同為書法大家的士大夫推崇備至。蘇東坡說:“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tài)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睔W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后,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謨獨步當世!秉S庭堅評價道:“蘇子美、蔡君謨皆翰墨之豪杰!

  蔡襄書法獨步當世,宋仁宗也極為喜愛。據《宋史·蔡襄傳》記載說:“襄工于書,為當時第一,仁宗尤愛之!辈贿^,蔡襄并不以此作為謀取高官厚祿的手段,反而堅持原則,對于違反原則的要求,即便是皇帝的安排,也不怕“忤旨”、“抗上”,而拒絕執(zhí)行;实v六年(1054),宋仁宗最寵幸的妃子張貴妃病逝,宋仁宗悲痛不已,隨即高規(guī)格為其治喪,比如追封她為溫成皇后,立忌、酌獻、立廟、建陵、立志等,其中不乏僭禮越制之舉。后來,要在墓前立《溫成皇后碑》,碑文已經擬好,需要找一位書法高手來操刀,宋仁宗立馬想到了蔡襄。蔡襄本來就對宋仁宗高規(guī)格為張貴妃治喪心懷不滿,曾多次上疏諫阻,當皇帝讓他書寫墓碑的旨意下達后,他便以“此待詔職”為理由,一口回絕了宋仁宗,讓本身處于悲痛之中的宋仁宗更加不快。

  嘉祐八年(1063),試圖振興的宋仁宗因病去世,宋英宗繼位,成了宋王朝的第五任當家人。當蔡襄意識到說話的環(huán)境已經大不如前而心灰意冷地向宋英宗請求外調杭州時,宋英宗立刻就批準了。韓琦覺得非常奇怪,對宋英宗說,以往翰林們請求外調,必須請求數次才予準許,蔡襄怎么一請即允呢?禮數是否過于簡單?宋英宗卻反問道:“使襄不再乞,則如之何?”是啊,倘若蔡襄不繼續(xù)提出請求,怎么辦呢?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蔡襄出知杭州,三年后便在任上抑郁而終,年僅56歲。蔡襄去世后,歐陽修為失去這樣一位至情至性的至交而悲痛萬分,特作《端明殿學士蔡公墓志銘》,以資紀念。其銘曰:“誰謂閩遠,而多奇產。產非物寶,惟士之賢。嶷嶷蔡公,其人杰然。奮躬當朝,讜言正色。出入左右,彌縫補益。間歸于閩,有政在人。食不畏蠱,喪不憂貧。疾者有醫(yī),學者有師。問誰使然,孰不公思?有高其墳,有拱其木。凡閩之人,過者必肅!”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