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文史縱橫-正文
明末與晚清中原寨堡之差異
李留文 戶華為//8858151.com2014-02-19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更多

  

  凌駉可謂生不逢時。他于大明王朝滅亡的前一年(崇禎癸未年)中進士,旋被授兵部職方主事,隨李建泰去進行一場注定要失敗的征討。雖然李建泰很快便降于保定,但凌駉卻是一個不肯輕易服輸?shù)娜,他浴血苦?zhàn),身負十余創(chuàng)。失敗后,輾轉(zhuǎn)至臨清,得商人相助,募集鄉(xiāng)勇,一舉收復這一運河重鎮(zhèn)。正當凌駉準備大展宏圖之際,形勢逆轉(zhuǎn),清軍沿運河長驅(qū)南下,臨清、濟寧相繼失守,他不得不退守歸德。雖然形勢已經(jīng)非常嚴峻,但他卻仍對恢復中原充滿希望,奏報云:“臣今與各寨將領(lǐng)約,分地劃守,仿古人合縱之策。一寨敗約,各寨致討。以長河為邊垣,以各寨為州郡,以守為戰(zhàn),以農(nóng)為兵!辈痪,清軍兵臨城下,歸德不戰(zhàn)而下,凌駉只能仰天長嘆,以身殉國。

  凌駉的悲劇似乎在于過于信賴當?shù)氐耐琳瘎萘Γ鸦謴椭性⒅卣由降南M技耐性谀切┦资髢啥说恼な最I(lǐng)身上,然而分析當時的局勢,他雖為巡按河南御史,但無兵無餉,尋求民間寨堡的支持和幫助亦是不得已而為之。通過這一事例,倒是把一直隱秘不彰的明末寨堡展示在了研究者面前。明末中原大亂,寨堡似乎非常普遍地存在過。曾身歷其時的鄭廉對此有一段中肯的概括:“土寇大起如猬毛。黃河南岸,上下千里中,營頭不下百余。其倏起倏滅,或為將吏擒斬,或為其徒所并。如商丘黃老山,許州藍大、藍二,商水哪吒、二字王之類,皆不著。而其尤大且久者,西則有李際遇、申靖邦、任辰、張鼎,南則有劉洪起、周家禮、李好、張揚,梁宋間則有郭黃臉、張長腿、王彥賓、寧珍、王文煥,其東則有李振海、房文雨、徐顯環(huán)、程肖禹、戚念梧等。皆擁眾以為雄,憑柵結(jié)寨,彼此割據(jù)相攻殺。郡縣從事率為其耳目,有司不敢過而詰焉。或反寄室帑,托腹心,依狐憑鼠,而聽其穿鼻,茍延旦夕者,所在皆是!编嵙峒暗闹皇莿萘^大者,實際寨堡數(shù)量要多得多。比如太康縣,晚清官府要求各村筑寨自衛(wèi),當?shù)匚娜死羁T凇杜c柴稚村邑侯書》中講道:“明季之亂,居民多以寨自保,舊基之存者,不下十數(shù)區(qū)!倍儆嗄甑臍q月滄桑,一縣尚有十多處寨堡舊基遺存,足見明末中原民間寨堡之普遍。

  晚清中原地區(qū)曾經(jīng)處處寨堡林立,人人皆為寨丁,而明末寨堡也如此普遍,則為研究者所不熟知。當時的寨堡呈現(xiàn)出什么面貌,又有何特點?我們不妨在與晚清寨堡的比較中加以探尋。

  首先,從促成寨堡修筑的直接因素來說,明末與晚清有很大不同。咸同年間,上至皇帝上諭,下至巡撫、團練大臣、州縣正堂的行文督促,官府的動員在中原寨堡構(gòu)筑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而明末寨堡則主要是面對威脅時民間社會自發(fā)修筑。一些地方官曾敏銳地意識到寨堡對于消弭動亂的意義,盧象升在整飭大名、廣平、順德三府兵備和湖廣巡撫任上都曾積極推行立寨、并村清野之法,但在官民嚴重對立的戾氣中,卻難以取得多大效果。

  其次,從寨堡修筑和防衛(wèi)的主體來說,晚清寨堡主要是士紳領(lǐng)導村民合力構(gòu)筑,而明末則大不同。晚清,盡管一些無功名的地主富戶積極參與寨堡的修筑,并由此獲得官府的表彰,但寨堡的領(lǐng)導者主要由士紳群體構(gòu)成。筆者在孟縣見到一通清同治二年的“公和寨記”碑,其中講匪患日熾,寨堡宜筑,“聚五王先生慨然興筑寨之舉,謀之本莊,翕然樂從;詢之外村,欣然樂助,群推先生為寨主,稟請邑侯葉公以定基址,又擇執(zhí)事數(shù)人,方丈數(shù)、籌經(jīng)費、庀材物、監(jiān)工役,不數(shù)月而墻垣既成,門亦告竣!睆谋目,寨主王聚五是一位監(jiān)生,碑文后附有副寨主、眾執(zhí)事的名單,有多位紳士,應是該地的頭面人物。從碑文看,本莊樂從,鄰村樂助,浩大的工程數(shù)月而成,修筑得較為順利,這足見他們在民間的聲望和號召力。因為士紳多為鄉(xiāng)間富戶,他們往往承擔著更多的費用。孟縣上口村寨堡的修筑就多得閻繼祖之力!霸摯鍛魞H百余,又素貧瘠,款無所出,烽火一夕數(shù)警,村人益惶迫。繼祖集父老告曰:有我在,無恐。筑寨費村中湊集若干,余我獨任之。眾聞言大喜,克期鳩工,不五月蕆事,縣令呈報上憲,準給五品職銜。然坐是家中落,而處之怡然!

  而明末寨堡的領(lǐng)導者成分更為多元和復雜。部分寨堡是由富甲一方的鄉(xiāng)紳構(gòu)筑起來的。如襄縣舉人張永琪避難溫縣,“過石固,有生員王璣字標武者,家巨富,以寇亂攜鄉(xiāng)丁筑寨自守。聞余扶老母攜眷屬過其寨,饋以酒肉米面甚厚,又以車馬送過黃河!边@是一個典型的士紳寨堡。不同于由紳民合力構(gòu)筑的晚清寨堡,它是由士紳憑借其雄厚財力和依附人口獨立構(gòu)筑而成,這在明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顯示著明末社會結(jié)構(gòu)分化劇烈,社會矛盾尖銳。康熙年間濟源進士璩廷祜講述了明末璩氏的經(jīng)歷。璩氏訓子讀書,積谷萬石,乘馬盈廄,余錢至貫朽,為濟源巨富。動蕩之際,璩氏偕家丁在距家不遠的毛嶺筑起山寨以自衛(wèi)!昂鋈贞危嘿\蜂擁入,拒之不及,遂被執(zhí),”最終寨毀人亡。但其實攻破毛嶺寨的并非別人,皆為附近村民,是其街坊鄰居,其中一人曾因偷竊璩家的果蔬遭受鞭笞而與璩家結(jié)下深仇,內(nèi)中還有與璩氏有著親戚關(guān)系的璩廷祜的舅爺爺。士紳寨堡只是明末寨堡的一小部分,而且隨著起義軍的反復攻殺,多被攻破。其時居于支配地位的是叛亂型的寨堡。早在崇禎五年,楊四嘯聚饑民,中原亂象已萌。隨著陜北起義者的到來,中原鼎沸,“土寇”四起,紛紛筑寨以為巢穴。如李際遇原為登封縣磨溝村農(nóng)民,“以欠糧被執(zhí),系登封縣衙前石獅,以石擊斷獅足而遁,據(jù)嵩頂北蛤蟆山為亂,”后占據(jù)嵩山御寨,勢更猖獗。勢力更大的劉洪起則出身于西平私鹽販子。其他的如沈萬登、盛之友、黃老山、張長腿之流,時人皆以“土寇”目之,屬于鄉(xiāng)村叛亂者之類。這與晚清有著很大的不同。

  再次,從官民關(guān)系方面來說,兩個時期的寨堡也呈現(xiàn)出鮮明的差異。盡管晚清官民之間也存在尖銳的矛盾,但總體上說,中原民間寨堡是站在官府的一邊,官民一體堅壁清野,抵御捻軍,最終使捻軍在中原難以立足。而且各個寨堡相對孤立,相互之間缺乏緊密聯(lián)系,無法形成抗衡官府的地方勢力。官府統(tǒng)御其上,形成以寨堡為基礎(chǔ)的官紳秩序的狀態(tài)。而明末則完全不同,紳民之間、官民之間都高度對立!傲魍两挥彙,揭竿而起的饑民沖擊著官府統(tǒng)治的秩序,掏挖著官府統(tǒng)治的根基。崇禎十五年,久困的開封沒于黃水波濤之中,標志著大明朝廷在中原統(tǒng)治的終結(jié)。士紳寨堡多被攻破,土寨首領(lǐng)成為中原的主人,他們憑借寨堡以安身,走出寨堡去劫掠,形成了不同于晚清官紳秩序的土寨秩序。而且,在朝廷權(quán)力缺失的狀況下,寨堡之間盛行叢林法則,他們之間相互攻殺,弱肉強食,最終形成劉洪起、李際遇、蕭應訓等控治遼闊地域的土寨割據(jù)勢力。其中劉洪起勢力最大,一度控制了光、固、汝、許、開封等遼闊地區(qū),李際遇通過對申靖邦、任辰等土寨勢力的支配控制了登、密、鞏、汜、偃、滎等地區(qū),蕭應訓則控制南陽數(shù)縣。聯(lián)絡土寨以自雄的許定國則盤踞睢州,雄霸一方。各土寨征討殺伐,擄掠搜刮,百姓苦不堪言。直至清軍兵臨中原,各土寨才被漸次剪滅,官府開始重建地方社會秩序。

  綜上,同樣是面臨外來武力侵擾的形勢,明末和晚清兩個時期中原寨堡卻呈現(xiàn)出迥然不同的面貌和特征,無論在寨堡的建立、寨堡的主體和寨堡所體現(xiàn)的官民關(guān)系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這些差異不是偶然的,也不可以被輕易忽視,因為它們實際上是兩個時期社會結(jié)構(gòu)、權(quán)力關(guān)系和社會矛盾的反映,也暗示著由明及清數(shù)百年間不易被察覺的鄉(xiāng)村社會變遷。而這正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課題。

  (第一作者單位: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quán)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quán)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