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社會關注-正文
法治是促進和諧的均衡共治
劉金祥//8858151.com2014-07-08來源:深圳特區(qū)報
分享到:更多

  

  法治思維要求思維主體崇尚法治、尊重法律,自覺將法律付諸實踐,善于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

  法治思維,就是按照法治的觀念和邏輯來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它要求思維主體崇尚法治、尊重法律,自覺將法律付諸實踐,善于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

  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以憲法為核心的法治建設擔負著更多的道義良知和更大的社會責任。無論世界上萬事萬物怎樣發(fā)生變化,但永遠都不會變化的就是客觀存在的人以及由人這一主體派生出的人的權益、人的價值和人的尊嚴。人作為社會發(fā)展的目的和尺度,是中西方法治所倡導的根本理念,也是人類共同捍衛(wèi)的價值取向,只有以制度的理性來約束規(guī)范公權力,才能促動社會個體實現(xiàn)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法治作為制度的集合體,是保障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最強有力的力量。

  在當代中國,只有把法治作為當代中國的最高政治哲學之一,樹立和篤化法治思維,才能健全完善法制體系,才能維系公民的生活與秩序。因此,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要“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既有力彰顯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也充分體現(xiàn)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戰(zhàn)略考量和法治思維。以法治中國建設為節(jié)點和標志,中國現(xiàn)代化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將對全面深化改革產(chǎn)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法治思維倡導憲法至高無上的意識。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憲法正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2004年修憲以后,“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正成為國家價值觀與政府存在的目的,法治正成為我國社會民眾的最大公約數(shù),成為社會共識與凝聚力的堅實載體。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決定》提出:“憲法是保證黨和國家興旺發(fā)達、長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權威”。法治國家最為突出的特征,就是憲法在一個國家和社會中具有最高的權威,它要求人們“普遍服從”憲法法律。所謂的“普遍服從”,人人都要服從,全民守法。所有社會成員都必須在憲法法律之下活動, 任何組織、任何個人都不能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

  法治思維強調順應服從規(guī)則治理。法治依靠完善的法律實現(xiàn)對國家和社會的整體治理,具有強大的制度規(guī)范力和社會塑造力,能夠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持續(xù)的動力和不竭的活力,同時還能夠維護國家和社會在變革中的有序和穩(wěn)定。法治思維包蘊的均衡思想,非常切合中國治理的特殊國情:一方面,鑒于國家體系非常強大,強化法治建設能夠保護公民權益和解決民生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國家權力必須受到法律制度的有效監(jiān)督,加強法治建設有利于其在法定范圍有序有效運轉。面對日趨雜亂的國際形勢和日益繁重的改革發(fā)展任務,法治建設的回應性和包容力將越來越重要。法治絕非工具主義的“以法而治”,而是促進和諧的“均衡共治”。對于整個國家來說,法治建設是公權力運行的規(guī)范體系;對于社會而言,法治是人權保障的制度網(wǎng)絡。法治中國建設既涵蓋平衡政治國家與社會的宏觀機理,又呈現(xiàn)調節(jié)市場、政府和社會三者關系的微觀功能,是對國家和社會進行科學治理的最佳選項。法治中國建設,主要是將市場經(jīng)濟、民主政治、理性文化、和諧社會、生態(tài)文明和政黨領導進行法治確認,確保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在法律規(guī)則下競相迸發(fā),確保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在秩序范圍內充分涌流,確保改革發(fā)展的豐碩成果制度化地惠及全體國民。這樣的法治中國建設,應該是值得全體人民共同期許、一致盼望的。

 。ㄗ髡呦倒枮I工業(yè)大學客座教授)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