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實踐與思考-正文
“最后一公里” 路通更心通
劉成鳴//8858151.com2014-08-12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更多

  

  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打沒打通,是評判教育實踐活動成效的重要標準。打通“最后一公里”,不僅涉及干部工作作風的轉變,更關系到干群之間的感情融和。

  與群眾面對面,才能聽真話察真相換真心。不與群眾面對面,就很難知曉真實細節(jié),聽取意見就容易變味失真。我接待過一位信訪戶,2008年以來,他多次上訪反映征地拆遷補償不到位問題,相關部門的調查結論是已足額補償,但他本人不認同,堅持上訪。在與他面對面交流后,我讓有關部門再次調查,結論卻是他的部分訴求合理。為何兩次調查結論相悖?原因就在于調查的廣度和深度不同。第一次調查相關部門僅聽取了部分村社干部的意見,就帶著主觀臆斷草率下結論;第二次調查則面對面走訪了信訪戶的鄰居和相關工程人員,更大范圍了解情況。這件事,暴露出少數干部在處理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問題時,做工作不深不細不實,服務群眾“掛在嘴上”、工作落實“浮在面上”,久而久之,也導致一些群眾對黨和政府工作不理解、心中有誤解。“最后一公里”打不通,表面看是距離,實質卻是隔閡。要消除隔閡,必須使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制度化、常態(tài)化,讓干部經常性到群眾中去傾聽心聲、了解期盼、增進感情。

  干部沉下去,民意才能攏起來。最近,我到一個鎮(zhèn)蹲點調研,老百姓要求恢復該鎮(zhèn)高中的呼聲很高。這個鎮(zhèn)中學曾是覆蓋周邊11個鄉(xiāng)鎮(zhèn)近5000名初中生的唯一高中,2012年教育資源整合后,不再招收高中生,這些鄉(xiāng)鎮(zhèn)的初中畢業(yè)生只能到90多公里外的縣城讀高中。許多群眾反映,取消鎮(zhèn)高中既加重了家庭經濟負擔,又帶來交通不便和安全隱患。在我看來,當初黨委政府和教育部門作決策時就忽視了群眾意愿和需求。這個案例告誡我們,出臺政策,真的需要從群眾利益的角度考慮問題。如果違背群眾意愿“拍腦袋”,工作就會被動。干部沉下去,是一種感情,是一種方法。

  “神經末梢”通了,聯系服務群眾才能“零距離”。村(社)干部和群眾打交道最多,是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神經末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村(社)辦公條件明顯改善,但有的地方卻不同程度地沾染了“機關病”。比如,有的村(社)的便民服務中心,半人高的柜臺將辦事群眾和工作人員隔開,干群“近在咫尺、心隔天涯”。還有少數村(社)辦公室越來越大,設施越來越豪華,辦事效率卻越來越低,“等客上門”現象嚴重。有的基層干部,身在基層卻脫離群眾,上班到崗“點卯”,有事無事都待在辦公室坐足鐘點,“社區(qū)干部不開會、村干部不下隊、鄉(xiāng)干部回家睡”。打通“最后一公里”既要“路通”,更要“心通”。只有“路通”,身下基層,“最后一公里”才能打通;只有“心通”,心系基層,聯系服務群眾才能“零距離”。

 。ㄗ髡邽樗拇ㄊ∨手ㄊ形瘯洠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