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編外談-正文
滴滴漲價 理性回歸?
//8858151.com2016-07-13來源: 北京晨報
分享到:更多

  日前有消費者發(fā)現(xiàn),上線一年多的滴滴快車在北京悄然漲價。有媒體報道,滴滴在多個城市的價格都進行了上調,在北京的計價標準由去年同期的1.5元/公里+0.25元/分鐘提高到了1.8元/公里+0.5元/分鐘。對此,滴滴公司回應稱,“在用戶每次行程開始前都有明確的價格預估,點擊還可以看到價格構成,用戶需要明確表示接受才會開始叫車,充分保障了用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保7月12日《北京青年報》)

  ●析因

  理性回歸市場的嘗試

  其實早在一個多月以前,筆者就已經知曉了滴滴快車已經漲價的事情,并且早已經有過了漲價后的數(shù)次叫車體驗,只不過因為并未多花上幾塊錢而在思想上從來沒有感覺到有什么不妥之處而已。畢竟,滴滴快車自上線以來,靠低價競爭、“燒錢”搶市場的手段已經使用了超過一年之久,再“砸錢”下去恐怕滴滴公司也會承受不起。況且,如今滴滴快車市場已經基本趨于穩(wěn)定,他們也確實沒有必要繼續(xù)以往那種賠本賺吆喝的買賣了。

  因此,在筆者看來,若從市場規(guī)律角度來分析的話,滴滴快車的悄然漲價,其實也應該算得上是一種理性經營的回歸。畢竟,滴滴公司也要靠利潤來生存和發(fā)展,一味賠本經營也終歸不是長久之計,更非遵循市場規(guī)律的生存之道。

  以筆者作為滴滴“愛好者”的切身體驗來說,其實漲價以后也并未覺得價格有多么難以接受。而且,即便是滴滴快車漲價以后,若按筆者的估算,其實滴滴公司所能夠賺取到的利潤也并未見得有多么可觀。一方面,滴滴公司目前仍然對司機采取按單補貼的辦法,使其不得不為此而支出一大筆費用,且許多專車司機明確表示,拉夠一定單數(shù)的補貼才是對他們最大的誘惑;另一方面,為了防止客戶群流失到其他網上叫車平臺,滴滴公司還一直在使用大量發(fā)放線上打折卡、券的方法來惠及客戶,以防因打車費用的突然大幅提高而造成大量客戶流失,這筆數(shù)額不菲的打折費用實際上也仍然需要由滴滴公司自己去買單和消化。

  所以,在筆者看來,滴滴公司的悄然漲價實際上也是一種對市場及客戶群承受能力的測試與考驗,更是一種讓自己的經營行為理性回歸市場的小心嘗試。(喬英杰)

  ●評判

  交由市場選擇

  不管滴滴快車是悄然漲價,還是大張旗鼓地漲價,其實出現(xiàn)這種局面,并不讓人感到意外。

  眾所周知,包括滴滴快車在內的各大專車,長時間以來收費標準不算特別高,跟出租車收費標準相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專車平臺對專車司機給予不小力度的補貼投入,從而保障了專車司機的收入。但專車行業(yè)經過這幾年的發(fā)展和普及,專車的市場認可度越來越高,已經聚集了一大批有著忠誠度的消費者,用戶黏度還比較高。專車平臺隨之逐漸減少或直接取消了對專車司機的補貼,并連續(xù)降低司機端的成單獎勵。在專車補貼大戰(zhàn)減速乃至終結的現(xiàn)實情況下,要繼續(xù)確保專車司機的收入不降低,保障專車行業(yè)的基本利潤,那么選擇漲價,提高客戶端的服務費用,就成為專車平臺唯一的選擇。

  再者,從市場競爭角度說,滴滴快車等專車平臺紛紛漲價,乘客最終會對專車平臺的這種做法做出市場的理性選擇。道理不難理解,如果專車漲價過快,超出了消費者的接受度和承受能力,那么消費者自然而然地會放棄乘坐專車出行,重新選擇傳統(tǒng)的出租車出行,或者乘坐公交車、地鐵等出行。一旦消費者流失,專車盈利能力降低,那么自然會被迫終止?jié)q價,乃至降低費用,重新尋回用戶。反之,大眾如果接受了專車漲價,并不覺得漲價后的專車收費特別昂貴,依然愿意乘坐專車出行,而不選擇價格便宜一點的出租車,沒有造成客戶的流失,那么實質上就是以實際行動表示,專車漲價是合理的市場行為,符合市場的供需關系,是市場規(guī)律使然。

  由此可見,專車平臺降低或取消補貼,提高車費收費標準,實質上是專車行業(yè)回歸公平的市場競爭的必然選擇和正常結果。(何勇)

  ●提醒

  避免走入試探誤區(qū)

  近來,滴滴快車可謂進入多事之秋。運營成本的提升,專車司機的審核疏漏以及打車軟件的無序競爭等,都讓滴滴快車不得不重新審視國內市場,只是,反復驗算的價格評估機制,若缺乏了對乘客的知情權保護,恐怕會因此走入“試探誤區(qū)”,導致客源流失。

  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滴滴快車應該不用擔心出現(xiàn)乘客急速下降的情況,在國內專車市場形勢大好的境況下,經濟收益的窘境可能只是暫時的。正如此番悄然漲價一樣,滴滴公司當然是不愿意讓漲價效應影響到大眾心理,所以才將漲價這種負面信號發(fā)揮的負面作用降到最低。然而,若漲價只是為了試探用戶反應,那么暗箱調高的運營價格也會讓人心生疑問:作為信息預購平臺的滴滴,在類似事件當中,理應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究竟應該是什么?

  讓人驚詫的是,不管是漲價還是改變運營方式,用戶就只能在滴滴官網上查詢到最終結果,而不是通過民意收集的方式,在一開始就征求用戶需求。此種情況還可以歸溯到去年5月滴滴上線的時候,當時,滴滴公司稱該服務屬于非營利性搭車服務,乘客的所有付費都歸車主所有,軟件平臺不收取任何費用。然而上線僅幾個月,就有司機發(fā)現(xiàn),滴滴平臺會每單收取20%的費用;如今,除了每單20%的費用之外,司機還要分別向保險公司和勞務公司繳納0.5元的保險與1.77%的管理費。從用戶角度來說,缺乏對等知情權和選擇權,也許才是滴滴快車悄然漲價無法讓人信服的原因。然而滴滴并未解釋漲價的動機,且對漲價一事也并未發(fā)布明確公告,換言之,消費者只能自我查看相應計價規(guī)則。

  可以預見,滴滴快車漲價,屬于市場化企業(yè)逐利的必然措施,只是不平衡的漲價模式,需要的是改進供求雙方關系,既要盡可能地從維護市場的角度設計新的評價機制,也應從維護打車平臺的角度,進行相應的政府指導和市場調節(jié),如果不對打車平臺和用戶需求的互動體制進行完善,也會對整個網約車市場構成極大的傷害。(宋瀟)

  ●建議

  需走出灰色地帶

  滴滴快車運行一段時間來,還是得到不少用戶認可的。它的運行模式同優(yōu)步、易到等都是私家車掛靠公司并接入平臺運營模式,能夠很好地緩解公交車和出租車的交通壓力,方便了市民出行,也同時充分利用了私家車的資源,是一舉幾得的好事。對這種營運模式,可以好好發(fā)展,服務用戶。

  這次滴滴快車悄然漲價似乎有“蒙騙”用戶的味道,因為許多顧客并不真正知情,以為是正常漲價。但滴滴平臺成立之初也承諾過全免費的,可是之后每單收取20%的費用,豈不是陷入了失信的“黑名單”?

  其實,滴滴營運畢竟也需要一定的成本,只要光明正大的漲價,只要漲價構成合理,用戶也能接受,大可不必偷偷摸摸地掉進了失信的深淵。再說,滴滴叫車業(yè)務也屬于市場營運模式,市場經濟漲價和降價都很正常。而且在客戶叫車之初,確實也給了知情權與選擇權,一種漲價的試探也好,直接漲價也罷,這些都無可厚非。如果漲價太高,以至于流失了客戶,滴滴也會重新定位合理的價格。也就是說,只要漲價有接受度,服務優(yōu)質,保證了用戶知情權選擇權,這個可以有。

  但有一點才是關鍵,滴滴快車漲價爭議倒在其次,亟須理順的是“滴滴”要快速“漂白”自己的身份,走出“灰色地帶”,公平、陽光競爭,走進法制軌道才是題中之義。(徐大發(fā))

  ●三言兩語

  諸多專車平臺都漲價了啊!有啥辦法?

  ——謝志容

  沒必要大驚小怪,讓我們在市場端自行選擇就可以了。

  ——席小鵬

  要充分保障消費者依法享有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賀菲菲

  還是比出租車合適。

  ——馬超紅

  一直處于政策監(jiān)管的“灰色地帶”,何時能行駛在陽光之下?

  ——張梁

  一開始不是說軟件平臺不收取費用嗎?

  ——鄒微

  還是非法營運吧?出問題找誰?

  ——趙坤

  漲價就漲價吧,老百姓會用腳投票。

  ——于仰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