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科教-正文
儲朝暉:中西部高校拿什么留住推免生
//8858151.com2015-11-05來源: 中國教育報
分享到:更多

  僅靠在招生這個支點上實現(xiàn)不同高校間的公平競爭還遠遠不夠,目前急需在更廣闊范圍上建立新的公正和平衡。

  每年10月前后的保研季演化成了白熱化的“掐尖”大戰(zhàn)。某西部高校研究生院負責人向記者透露,該校今年拿到保研資格的學生中,近80%選擇離開。而據他了解,其他中西部兄弟院校也面臨同樣尷尬的局面。(《光明日報》 11月2日)

  2014年7月,教育部下發(fā)《關于進一步完善推薦優(yōu)秀應屆本科畢業(yè)生免試攻讀研究生工作辦法的通知》,要求推薦高校不得將報考本校作為遴選推免生的條件,也不得以任何其他形式限制推免生自主報考。而此前各校的保送名額分為校內留用和校外推薦兩類,只規(guī)定“校外推薦不能少于20%”。

  這一改變意在打破高校間非學術因素構筑的招生壁壘。不料,由于不同大學、不同專業(yè)之間的差距較大,再加上研究生的報考總數(shù)連年減少,一些高校和導師再也不能淡定處之,甚至想方設法,軟磨硬泡保生源、搶生源。

  在保送名額的分配上,過去中西部地區(qū)高校尤其是省屬院校在大約20%的學生選擇外保后,還能通過內部推薦留住80%在本校讀研究生。而如今考生不受此約束,可反復比較不同大學、不同學院、不同學科的實力和特色,最終做出理性選擇,這樣無疑保障了學生自主選擇報考學校和專業(yè)的權利。由此可見,政策立意無疑是積極的。

  只是在現(xiàn)有條件下,能招收研究生的大多數(shù)是公立學校,不同學校所能獲得的資源、非招生的政策待遇、所處社會的環(huán)境適切度都存在大小不一的差距,這種生源爭奪本身就不只是導師是否優(yōu)秀、學科是否優(yōu)質的競爭,還夾雜著行政權力、物質利益、自然條件、就業(yè)環(huán)境等多重因素,中西部地區(qū)的高校和省屬院校明顯處于劣勢,它們將會比中心城市的高校更早遭遇生源不滿的窘境。

  筆者認為,這一政策變動本身引發(fā)的激烈競爭,對中國的研究生教育發(fā)展來說是積極的信號。在當下研究生教育整體質量有待提高的情況下,競爭是提高質量的重要驅動力。各個學校使出一定的招數(shù)網羅優(yōu)秀學生無可厚非,對那些在競爭中招不到學生的專業(yè)和高校適當調整招生規(guī)模乃至招生資格就是一種汰劣機制?傮w上看中國高校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需要適度壓縮,從被淘汰的那端壓縮無疑是合理的,運用好這一機制有助于逐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

  但是,在運用這個機制的同時需要防止誤傷,最有可能發(fā)生的誤傷是對那些做得好卻未能給予平臺和條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教師、學科和學校。要在條件同等的情況下看誰做得更好,才是客觀公正的,才能真正引發(fā)不同高校間的良性競爭,不應該讓那些做得好卻因為沒有充分條件的學科、院校處于被淘汰的邊緣。

  因此,僅靠在招生這個支點上實現(xiàn)不同高校間的公平競爭還遠遠不夠,目前急需在更廣闊范圍上建立新的公正和平衡。尤其要在資源配置、學校管理和評價指標上對所有學校一碗水端平,使不同高校的立足點平等。各個高;驅W位點應該靠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吸引生源,而非靠比其他高校更多的政策性獎學金,更多的政策支持,能花更多的財政經費等外部因素。如果沒有這樣的前提,讓研究生自主選擇的這一保研新政在實施過程中就會變形,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事實上,要建立高校間的良性競爭,還需要建立新的校際倫理。不能用行政手段把不同的高校分成三六九等,也不應依據其隸屬關系就使用不同的政策,撥給多少不一的經費;而是應當承認不同學校的“校格”是平等的,其中包括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也應在“校格”上平等。在這樣的意識下,才會有社會、考生、教師對不同高校的平等相待,才會改變中西部高校留不住本校優(yōu)秀學生的狀況,才會出現(xiàn)中心城市高校與中西部高校研究生生源的雙向而非單向流動。

  學校之間的競爭是永遠存在的,學校之間的差別也不會完全消除,甚至沒有必要消除。需要改變的應該是由于行政的差別對待而導致的不公,消除了這種原因導致的差別,讓生源自由流動的環(huán)境才會更好。各高校不能依靠行政手段對考研的學生進行“圍追堵截”,各級政府也需要改變對待不同高校厚此薄彼的積習。

 。ㄗ髡呦抵袊逃茖W研究院研究員)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