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國際-正文
翻過長城,我們就能到世界任何地方
光明網評論員
//8858151.com2017-09-19來源: 光明網
分享到:更多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這句英文,翻譯成中文就是“翻過長城,我們就能到世界任何地方”。據說,這句話“是西方世界第一次通過互聯(lián)網聽到中國的聲音”。明天(9月20日),是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發(fā)出30周年的日子。30年后回看這句話,心生感慨以外,不禁由衷贊嘆其凝練而貼切的表達。

  不是么?“翻過長城,我們就能到世界任何地方”,從1987年到2017年,這30年,從一定意義上講,不就是我們“翻過長城”走向世界的30年么?30年過后,我們不能、也不敢想象如果沒有互聯(lián)網,今天的我們、今天的中國以及今天的世界會是什么樣子。實際上,就在當下,多少人甚至不能想象一天沒有聯(lián)網的智能手機的生活。翻過長城,我們走向了世界;翻過長城,世界走到了中國。而這里所謂不能、不敢想象,也正說明翻過了長城的我們、翻過了長城的中國和翻過了長城的世界,都不可能再重復30年以前的“無網”歲月。

  “有網”之后的今天,我們再謂走向世界,其意義已遠非限于昔日那種離土遠足。翻過長城,走向世界,這是開放時代的中國寫照。在虛擬世界中翻過長城,其實正應對了現(xiàn)實世界中的開放國門以外的心靈開放、心態(tài)開放和心理開放。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只有心靈和腳步的統(tǒng)一,才有真正的開放,才有真正的走向世界。

  今天我們判斷一個人的狀態(tài),首先就是看其是否在線、是否在網。同樣,當今我們判斷一個地方、一個地區(qū)的發(fā)展程度和治理狀態(tài),也可以通過網絡來觀察分析之。當然,現(xiàn)在我們判斷封閉與開放的標準一定不再是昔日的海禁有否、國門開否,而是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和發(fā)達程度,是互聯(lián)網在多大程度上與我們的個人生活和社會運轉聯(lián)系在一起。

  “翻過長城”,既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前提,但又何嘗不是世界走向中國的前提呢。這也正如今天有媒體報道的那樣,30年前,“那時候沒有Internet的概念,在計算機應用方面,發(fā)達國家對我們心存戒備,重要設備、技術都不向我們開放,計算機軟硬件不兼容的問題非常突出”。直到1987年7月,根據“中德計算機網絡領域內的合作協(xié)議書”而參與建立中國兵器工業(yè)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之間的計算機點對點聯(lián)系項目的一名德國教授“翻過長城”,帶過來可以兼容的系統(tǒng)軟件,中國兵器工業(yè)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的計算機才具備了與國際網絡連接和發(fā)送電子郵件的技術條件,由此也才有了上述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也才有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這句話。

  不過,“翻過長城”之路并非平坦。上述報道稱,實際上,在1987年9月14日晚上,參與中德合作項目組的成員就嘗試發(fā)送第一封郵件,期間經過一些波折,“不管如何,最后的時刻終于到來了:星期日,9月20日,20:55,準備好的第一封郵件成功地發(fā)送到了卡爾斯魯厄,然后從這發(fā)送到了其他網絡”。由此,“中國兵器工業(yè)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成為當時中國進入國際科技網的唯一入口。通過它,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及中科院等20多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都陸續(xù)登入國際科技網,享用網絡資源,與國外對話。這一入口也為日后互聯(lián)網進入中國繼而大放異彩埋下伏筆”。

  “翻過長城,我們就能到世界任何地方”。這句話,包含著希望、氣魄和自信。30年里,中國所取得的傲人成就,其實都可看成是這句話的應驗。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