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民生-正文
友善之墻與無人菜店,拿什么喚醒城市友善
段春榮
//8858151.com2016-03-11來源: 紅網(wǎng)
分享到:更多

  天雖然下著雨,市民曹先生冒雨騎電瓶車10多分鐘,趕到4公里外的一家蔬菜店,只為買一斤香菇。讓老曹舍近求遠冒雨前來的蔬菜店,正是一家位于香木林路,名叫“成都道通蔬菜專業(yè)合作社”的“無人值守”蔬菜店。從6年前開始營業(yè)至今,這家蔬菜店已經(jīng)辦了2027張會員卡,會員絕大多數(shù)是來自附近小區(qū)的居民。而蔬菜店半徑500米范圍內(nèi)的4個小區(qū)的總戶數(shù),才2900余戶。(3月10日《成都商報》)

  冷漠的城市,從來不乏溫暖人心的角落。

  你應當還記得,今年初以來,重慶、青島、貴港、成都、昆明等國內(nèi)多個城市都出現(xiàn)了一面面“友善之墻”:任何人都可以將自己多余的衣服掛在上面,而有需要的人則可以隨時將它取走。時至今日,“友善之墻”還繼續(xù)在城市之間不停地復制著。不過,從公開的報道來看,也有不少地方的“友善之墻”陷入了尷尬境地。如昆明北站隧道友善之墻因無人打理變舊衣物垃圾場被取締,蘭州“友善之墻”則因無手續(xù)遭取締。

  一顆顆滾燙的公益之心遭遇了復雜的人性、冰冷的現(xiàn)實與機械的城市管理的多重夾擊,注定讓“友善之墻”如同“曇花一現(xiàn)”,還來不及溫暖這個城市,就被城市的滾滾人流與洪流所摒棄。短命的“友善之墻”,不僅折射著城市友善精神的缺失,也體現(xiàn)出了將友善簡單化、公益化的傾向,公益化的友善更像是對城市無家可歸和貧困者招搖過市的憐憫,簡單化的友善對于創(chuàng)建者來說注定會淪為負擔,到頭來只會是一場矯情。

  在成都,“友善之墻”遭遇了“贈衣爆棚,分發(fā)跟不上”及“淪為舊衣堆放點”的尷尬。同城之下,一家“無人菜店”卻經(jīng)歷了6年的風風雨雨,誠信與友善在城市的一個街區(qū)與角落悄然蔓延。6年來始終堅持“賣之以誠”的店主,一個個冒雨前來買菜的顧客,“無人值守”時那些自愿幫忙看店賣菜的鄰居,2027張會員卡,共同凝聚成了一份沉甸甸的集體友善與信任。

  如果說“友善之墻”實質(zhì)是外國公益模式的引用,友善的內(nèi)涵主要是凸顯對城市弱者的關愛,那么“無人菜店”則閃爍著民間的智慧,蘊含于其中的友善與信任會讓社群充滿人情味,讓社區(qū)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溫暖。隨著時間積攢起來的人情與溫暖,不僅是社群間的一根無形紐帶,也是社會交往的重要基礎,更是打造居住共同體的外在力量。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友善之墻”模式試圖讓城市有更多溫暖的色彩,試圖通過一面面有形有愛的墻打通不同群體之間的隔閡與心墻,從而改變城市形象,喚醒城市精神,但卻事與愿違。在暴露出來的尷尬問題面前,它所帶來的溫暖竟如此蒼白,甚至還來不及溫暖人心,卻已陷入令人心寒的境地。而建立在“賣之以誠”“記之以心”“行之以信”“交之為友”基礎上的“無人菜店”,對于茫茫都市與人海而言,雖然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角落,但它卻如浩瀚星空中耀眼的一顆明星,在黑暗中是那么明亮,它的光芒能夠穿透黑夜指向黎明,能穿透心墻生出新的明媚。通過店主生意圈的外拓和居民相互之間的感染,這個友善與信任的同心圓將會越畫越大。

  城市是一個統(tǒng)一體,但又是相互割裂開來的細胞和碎片。喚醒城市精神,重拾城市友善,重建城市信任,離不開每一個單元里的碎片的重組。城市里從來不缺乏建立在施舍與憐憫基礎上的關愛,但缺乏平等與共享基礎上的友善。在筆者看來,“無人菜店”啟示我們,平等、互信、共享友善精神的喚醒與重建,最具潛力和活力的因素在社區(qū)。只有基于社區(qū)基礎上社區(qū)精神被喚醒了,將來隨著街區(qū)制社區(qū)的推廣,人心的友善與信任才能真正打破冷漠的氣息與無形的界限,共同在城市里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洪流,流淌到每一個角落,溫暖每一個人心。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