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資料索引-正文
觀點摘編:唯物史觀是堅定理想信念的基石
//8858151.com2013-11-18來源:大連日報
分享到:更多

  

  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主任于沛日前發(fā)表觀點提出,唯物史觀是堅定理想信念的基石。

  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習近平同志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F(xiàn)實生活中,一些黨員、干部出這樣那樣的問題,說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那么,為什么一些黨員、干部會出現(xiàn)理想信念不堅定的情況?原因固然很多,但沒有牢固樹立唯物史觀無疑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這一理想和目標是建立在人類歷史矛盾運動規(guī)律的堅實基礎上的。

  馬克思主義誕生前,唯心史觀在社會歷史領域占統(tǒng)治地位。那時,許多學者對社會歷史問題進行過多方面的探索,力圖揭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秘密。但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決定了他們無法完成這個歷史性任務。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其墓前發(fā)表的講話曾深刻指出: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一生中的兩個偉大發(fā)現(xiàn)。正是這兩個偉大發(fā)現(xiàn),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

  在馬克思、恩格斯合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第一次系統(tǒng)論述了唯物史觀。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的前提,現(xiàn)實的個人是歷史的、具體的人,不同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個人;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不是相反;物質生產在人類歷史發(fā)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的最主要方面,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社會經濟基礎。

  共產主義理想與其他抽象理想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它不是空想,而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基礎之上的。實現(xiàn)共產主義,標志著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徹底解放,個人得到自由全面的發(fā)展。在共產主義社會,階級對立和“三大差別”最終消失,全社會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人人都可以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那一天起,就明確把實現(xiàn)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人信仰的理論形態(tài)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共產黨人信仰的社會形態(tài)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是共產主義。今天,把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統(tǒng)一起來,就是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認識和把握歷史規(guī)律,不斷深化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進一步增強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