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科教天地-正文
教育不能迷失在技術浪潮中
王珠珠//8858151.com2013-12-25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更多

  

付業(yè)興/CFP

  如今,幾乎每一個人都能感覺到信息技術對生產和生活方式所產生的重大影響,最近關于MOOC(慕課)、大數據的研討會一個接著一個,的確讓我們感覺到技術無所不在,技術正在加快滲透到教育教學過程之中。

  縱觀近年來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可稱是風起云涌。從美國《地平線報告》對技術發(fā)展的短期、中期、長期分析與預測可以看到,近五年來,有的技術隨著時間推演在不斷發(fā)展,而另外約有一半的技術卻沒有走向更廣闊范圍的應用,有的甚至消失掉了。許多專家也提到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但是不是所有的具體的技術都可以或者都將對教育產生重要作用。那么在這樣一個充滿技術影響、變幻極快的時代,教育技術工作者該如何選擇,如何應用技術,這些成為了我們必須回答的問題。

  教育不要被技術所惑

  世界遠程教育領域著名專家約翰·丹尼爾教授曾在他的論著中提到:不要被技術所惑。今天,我們常常會遇到他當年所描述的情境,各種技術創(chuàng)新者不斷向我們推銷各種不同的技術。但是如果教育技術工作者將這些技術全部“照單接收”,全部推薦或“強加”給教師的話,我們必將在這場變革中遭受挫敗。所以,面對應接不暇的各種技術,我們不能只承擔一個接納者和傳播者的角色,還必須把技術放在教育過程之中加以鑒別和選擇、甚至加工和整合,這是教育技術工作者的歷史責任。

  信息技術將帶來一場教育新的革命,但我們不能為了革命而追求技術,那就是本末倒置。信息技術對教育變革是我們追求的結果,而不是目的。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為了變革而變革,而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在追尋人類學習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基礎上,恰當的使用技術,才是我們使用技術、進行變革的根本目的!督逃畔⒒臧l(fā)展規(guī)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為核心,以體制機制和隊伍建設為保障來構建現代化教育和學習型社會。如果說我們不堅持“面向未來、育人為本”,那么“深度融合、引領創(chuàng)新”就難以實現。

  從這個角度,我們來看看近年來比較熱門的幾個應用。從國際上來看教育信息化比較熱的應用主要有MOOC、可汗學院和顛倒課堂等,國內則除了MOOC、顛倒課堂外,還有微課程。這些應用取得了人們認為的教育的革命,有技術的影響,但我認為更多的是因為教育技術的影響,是因為它們找到了要解決的學習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采取了一系列相應的策略與技術。這里我試著對MOOC、可汗學院與我們的微課程進行一點分析。

  MOOC促成學習的革命

  關于MOOC,我們發(fā)現它在以下三個方面顯示了自己的特色和發(fā)展?jié)摿Α?/P>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MOOC以知名效應刺激了競爭。MOOC以名校課程吸引了學習者的興趣,直接通過網絡聆聽到世界最優(yōu)秀的老師講課,對于每個求知者來說,都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它的影響還遠不止于此。據臺灣一位教授的分析,不僅僅名校的優(yōu)秀老師被MOOC推到了世界的舞臺,還引發(fā)了其他教育工作者在這里產生競爭,優(yōu)勝劣汰,進而優(yōu)化已有的課程。美國就有這樣一個例子,有一個社區(qū)學院開設了一門管理學的課,學生們一致認為這位教師上的比原有的名校教師的課程還要好,于是這門課一舉被推到該課程網站的排行榜之首。那所名校于是決定拿下自己的課程?梢,在技術不斷進步的基礎上,MOOC平臺不僅僅只是技術的體現,還促進了知識的改進和再創(chuàng)造,并推動著教育不斷向更加優(yōu)質的方向發(fā)展,而這樣的目的才真正是驅動MOOC前進的根本動力。正是在這種驅動力下,MOOC也驅動了教師、學校和學習者。教師在MOOC上的成功是一種教師的知名度的提升,也是一種教學榮譽的體現。相應的,學校也在MOOC模式中爭先“領導世界”。北京大學前校長周其鳳曾說過,在MOOC的沖擊下,學生通過網絡聆聽世界大師的課程,那么未來北大的學生會不會都不再學我們自己的課程而在學別人的課程了呢?這句話其實富含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MOOC將怎樣改變學生們的學習模式?第二,我們的大學(包括名牌大學)能不能面對MOOC的挑戰(zhàn),在這樣一個開放的國際舞臺上贏得競爭的主動?對于學習者而言,總是需要最優(yōu)質最適合自己的課程,所以我們可以斷言MOOC帶來的這種變革不是偶然的,而是根植于人們對公平、開放、競爭、發(fā)展的本質的需求。

  其次,MOOC已經不僅僅只是大學正規(guī)教育的一種課程了,還適應了非正式學習的需求。它的存在必將模糊正式教育和非正式學習的界限。我們修學正式教育可以拿到官方認證的學歷證書以此來證明自己所具有的知識和能力,而修學MOOC的課程,目前也可以得到由課程提供的學分憑證。經過統計發(fā)現,通過MOOC拿到學分的比例基本上在7%到16%之間。如果說,在MOOC上學習的人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可以獲得學分認證,那么剩下的九成學生MOOC又給他們帶來了什么呢?有研究發(fā)現,登陸MOOC學習的人其實有各種目的,而大多數也許僅僅是希望登陸平臺看一看,他們代表著大多數人對MOOC的態(tài)度。對這九成的人來說,MOOC不再意味著任何學分,而是追求最新知識的平臺,一個以追求知識交流、技能交流、方法交流、經驗交流的平臺,一個促進終身學習的平臺。在一些發(fā)達國家,學分認證早已經開始了,一些高校采取措施認定你的能力與水平。當你需要進入大學學習時,你在實踐中學習或表明已經掌握了某門課程的知識與技能,經過學校一定程序的認定,就可以免修,完全可以當作大學正式學分來用?梢灶A見,由于MOOC,非正式學習和正規(guī)教育的界限將逐漸融合,并相互促進,使更多的學習者從中受益,這種革命的意義也可能不亞于“學分銀行”的意義。

  第三,智能化和大數據技術在MOOC中的應用,優(yōu)化了教育流程。對學習來說,教學交互活動極其重要,而遠程學習的交互與面對面教學相比,其交互性更復雜,要求更高。MOOC面對如此多的學生學習,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學習交互方式。過去,我們面對大批量學生作業(yè)的時候,也用過一種方法,就是讓學生互相批改作業(yè)。MOOC創(chuàng)造了在技術的支持下,學生相互批改作業(yè)的方式,并通過分析得出結論:這種批改方式,接近或相當于教授批改作業(yè)的正確率。這一技術革新是使大規(guī)模在線學習成為可能的關鍵。我們相信,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將得到更多信息,生成更多更加科學更加有效的學習方法。MOOC的這些設計與實施,使它已經達到了公開課、資源網以及過去一般的學習平臺所不可企及的交互與反饋功能和效率。

  可汗學院、微課程給予的啟發(fā)

  有人說,如果用目前通常的評價標準來評價可汗學院的課件,沒有一個可以通過,但是他們的效果卻是顯而易見的。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以“兩位數的乘法”為例,我們將國內的課件和可汗學院的課件做一個對比。從資源的角度來看,可汗學院的課程美觀程度并沒有我們做的課件那么好,但是從教學內容上看,卻有許多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事情。形式上可汗學院的教學是邊寫邊講,但是他教給學生的不僅是計算方法,而是用口算、豎式、格子乘法等多種方法,甚至利用多種方法尋找學生曾經掌握的加法運算與乘法運算的聯系,可以看出,他們實際在講的是數學思維。而我們的課程則是以反復計算為主要方式,灌輸學生要掌握和記憶這些規(guī)律和計算方法。同時我們的課件過于追求感官要求,配有大量和教學聯系較少的元素,看上去很美觀,而對實際的教學起不到效果。在形式上我們比他們漂亮得多,但是方法上卻是欠缺的。從課程組織的角度上來看,我們可以發(fā)現,可汗學院的視頻是碎片化的,但是它又不僅僅是一個我們所謂的微課程,它還有一種游戲化過關的模式,學生在這種模式中不斷被檢查被激勵,進而促進學習。我在一些課堂中發(fā)現,目前我們的微課程應用,其實存在較多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主要不是技術問題,而在于對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的把握,對解決學生問題的深入引導。往往我們的老師追求了豐富的表現卻忽視了學生更深層次的思維發(fā)展。

  從以上兩個熱門應用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技術是革命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充要條件。在這個風起云涌的技術時代,技術何去何從?正如我們看到的一樣,以人為本的應用,考慮了人們需求并能夠站在學習者角度來推進新技術的應用,才能得以在應用之中發(fā)展。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才不至于在技術的浪潮之中迷失方向。

 。ㄗ髡邽橹醒腚娀逃^館長,此文根據作者在“2013北大教育信息化圓桌論壇”上的主題發(fā)言整理而成)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

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