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文史縱橫-正文
中國人的姓與名
//8858151.com2014-02-19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更多

  

  漢代以后,通稱為姓,自此姓氏徹底合一。

  名是名,字是字

  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名字是指一個人的名,與古代所說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與字分指,均為一個人的稱號。名,是一個人在成年之前的稱呼,字則是他成年后步入社會時的稱呼。

  中國的這種名、字雙軌制早在周代就已經(jīng)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稱;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稱。古代嬰兒出生滿兩個月就要命名!抖Y記》中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這是因為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行結(jié)發(fā)加冠之禮,以示成年,開始取字。女子十五歲結(jié)發(fā)加笄(束發(fā)的簪子),作為成年的標志,可以取字。一個人成年后,由長輩原先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場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徑直稱呼,應(yīng)另外換一個平輩或晚輩可以稱呼的新名,否則被視為無禮。因此,以字相稱,表示尊敬。

  字獨立于名之外,又與名密切相關(guān)。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可以相互注釋,字義相近,周瑜字公瑾,“瑜”和“瑾”均為美玉,義相近。也有名與字互為補充,可以連義推想的,如岳飛字鵬舉,“鵬舉”取大鵬振翅高飛之意,與“飛”互為補充。還有以反義相對取字的,如宋代理學家朱熹字元晦,“熹”與“晦”字義相反。

  雅號各抒其志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還有號。一些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墨客,往往熱衷于以住地或志趣等為自己取號。由于別號是本人所起,不像姓名受到家族、行輩等限制,因此“號無定法”,可以抒發(fā)個人的志趣情懷,以“自鳴其志”。別號中常見的“居士”、“山人”等就是為了表達超俗脫凡的志趣。如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晚年號“六一居士”,是以家藏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遺文、一張琴、一副棋、一壺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個“一”而取名。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陋室前后有五棵柳樹,他就以“五柳先生”為號。

  雖然春秋時期已有稱號的現(xiàn)象,但宋代才是號的大普及時代。明清時期,士人取號之風特盛。清末民初以后,字與號逐漸被筆名、藝名所取代。

  商人喜歡以干支命名

  近代以來,通過對古文獻和殷墟甲骨文的研究發(fā)現(xiàn),商代帝王,包括一部分臣民多用干支命名。干支,又稱天干地支,是中國古代取人名、記時間、表方位、標次序的一套專門的序數(shù)系統(tǒng)。干,指十天干,依次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十二地支,依次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傳在歷法中使用干支紀日,是黃帝發(fā)明的。

  商王命名,直至亡國之君紂(帝辛),均以干支中的一個字作為名號,如天乙、太丁、外丙、中壬……這種以甲、乙、丙、丁等為名號的商王有三十一人之多。有研究者指出,這種天干地支數(shù)可能是他們的生日,也可能是他們的去世日。學者們推測,商人以干支取名,反映了當時一種文雅的文化心理。

  漢人盛行取單名

  漢代人取名洋溢著昂揚自信的進取精神,從中頗能反映出西漢時期的社會心態(tài)。這一時期,“奉世”、“定國”、“廣漢”、“辟疆”一類的人名頗為流行,以“勇”、“武”、“霸”、“起”、“雄”等字為名的也很多。

  東漢以后,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儒家崇尚的忠、孝、禮、義等觀念廣為傳播。以這些字為名字的現(xiàn)象也廣為盛行。

  進入東漢,特別是三國和魏晉時期,單名十分盛行,絕大多數(shù)人名均用一個字,特別突出的是三國時一大批人名,如曹操、劉備、關(guān)羽、張飛、趙云、黃忠、孫權(quán)、周瑜、魯肅……

  對此現(xiàn)象,古今學者見解殊異。其中一種解釋是,單名盛行出于王莽的倡導(dǎo)。王莽建立新朝后下令禁止百姓使用兩個字的名字,根據(jù)是被立為儒家經(jīng)學的《春秋公羊傳》中有“二名非禮也”的說法。但是,也有人對此提出異議。這種看法認為,王莽的新朝僅存在十五年。一道行政命令不可能影響數(shù)百年人們命名的方式,避諱才是單名盛行的主要原因。秦漢以來避諱制度越來越嚴密,人們要回避更改的文字越來越多,為了減少諱字,當時約定俗成的取名方法是大量采用單名和使用冷僻字取名。

  兩晉南北朝人名“之”字多

  西晉以后,儒家經(jīng)學走向衰微,曹魏時興起的玄學盛行,成為顯學,老莊哲學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魏晉名士以崇尚虛無、空談名理為風氣,并成為魏晉南北朝流行的社會思潮。反映在人名上,這一時期的人名或字中多有“元”、“真”、“道”、“靈”、“玄”一類的字眼。

  東漢末年,道教興起,其中關(guān)中一派由張陵在蜀地鶴鳴山創(chuàng)立,因受道者須出五斗米,故稱“五斗米道”。據(jù)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考證,“之”字是五斗米道中用于道徒名字的暗記,因此篤信其道的門閥世族遂把“之”字作為人名,形成一時風尚。最典型的是有“書圣”之稱的王羲之家族,用“之”字最多,信奉五斗米道最篤。王羲之本人喜與道士交接往返,他五個兒子均以“之”字命名,即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罩膬鹤咏械澲,獻之的兒子叫嗣之、靜之,祖孫父子均以“之”字為名,并不避諱。

  南北朝時期,也有不少人仍沿襲舊風,以“之”字為人名,如著名科學家、發(fā)現(xiàn)圓周率的祖沖之,以才絕、畫絕、癡絕著稱的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為《三國志》作注的史學家裴松之,著有《洛陽伽藍記》的楊炫之等,不勝枚舉。

  唐代人名愛稱排行

  唐代以后,人名中出現(xiàn)了一個特殊現(xiàn)象,即當時的人們多以行第相稱。行第,本指家族內(nèi)子弟的排行次第,即按同祖父的兄弟或同曾祖父的兄弟排行,民間稱之為“大排行”。

  以排行作為家內(nèi)的稱呼,早在魏晉時已有先例,隋唐之際,漸成風氣。無論是家人朋友、高低貴賤,無不以論稱排行為高尚,以至于形成唐代社會的風尚之一。宮廷之中即以排行相稱,如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建成稱大郎,李世民稱二郎。帝王之家如此,公卿間也以排行相呼,玄宗時的權(quán)臣李林甫被人呼做十郎。朝廷官場有此種做法,排行之稱便逐漸通行于社會,尤以文人之間最為流行。文人間特別喜愛稱呼別人的排行,如杜甫稱杜二,孟浩然稱孟六,元稹稱元九,王維稱王十三,李白稱李十六,白居易稱白二十二……這種時髦的風尚被社會各階層廣為接受,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紛紛以排行相稱。這樣直稱行第的做法反而顯得彼此間的熟稔而不拘禮節(jié),頗能給人以“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之感。

  宋代起名以老為美

  宋人取名的一個特點是喜歡使用“老”、“父”、“翁”一類表示年長老邁的字作為人名,既說明當時人們企慕健康長壽的美好愿望,也流露出以老為美的社會風氣,與宋代社會優(yōu)禮老人不無關(guān)系。因此,許多人在取名上故作老氣橫秋之態(tài),如撰寫《東京夢華錄》的孟元老,以“老”字命名;史學家、撰寫《三朝北盟會編》的徐夢萃,字商老,以“老”字為字;理學家朱熹號遁翁,以“翁”字為號,凡此種種,不一以足。

  宋人還喜愛用五行作為序輩取名,取五行相生之義。如宋代大儒朱熹,從他的父親朱松開始,朱家一門五代取名依次以“木、火、土、金、水”做名字的偏旁,以應(yīng)和五行相生之寓意:朱松的“松”字是“木”字旁;朱熹的“熹”字下面的四點是“火”形;朱熹之子朱在,“在”字內(nèi)有“土”字;朱熹之孫朱鑒,“鑒”字內(nèi)有“金”字;朱熹之曾孫朱潛,“潛”字是“水”字旁。朱氏一門五代,取名按五行排列,次序井然。

1 2 共2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quán)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quán)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