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社會關注-正文
中國電影要講好中國故事
陸紹陽//8858151.com2014-05-16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更多

  

漫畫 徐鵬飛

  真實、細致地反映現(xiàn)實生活,既充滿壯懷激越的時代情懷,又具有濃郁的人情味和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這樣的電影作品才留得下、傳得開

    

  在我們這個為中國夢不懈奮斗的時代,用影像的方式對現(xiàn)實和歷史、光榮與夢想進行審美想象和情感轉化,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已經成為擺在電影人面前的重要命題。中國億萬民眾是中國夢的踐行者,描繪他們生活和情感的作品應該成為具有充分競爭力的影片。但毋庸諱言,這類能夠傳遞正能量的作品在藝術品質和市場表現(xiàn)上還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原因何在?

  關鍵原因是離講好中國故事還有差距。電影有觀賞性是因為有故事,沒有一個好故事,精神就沒有棲居之處。一切對時代的洞察和發(fā)聲,都只有融到一個個具體的故事中,才能讓觀眾感同身受。就目前的中國電影現(xiàn)狀而言,出現(xiàn)了一批值得關注的“小敘事”作品,它們有一定的受眾基礎,憑借對社會心理的敏銳捕捉和對觀眾情感需要的準確把握,受到市場的歡迎,對百花齊放的文藝生態(tài)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與此同時,需要警惕一種過于倚重“小敘事”的趨勢,甚至有創(chuàng)作者認為只有借助私人的感受和經驗才能拍出打動觀眾的影片,一味窄化題材,忽略了電影的歷史作為和社會責任。

  電影史已經充分證明,反映重大時代變遷、書寫廣大民眾命運、呈現(xiàn)史詩性社會變革的作品,往往具有撼動觀眾靈魂的巨大力量。大變革的時代期待著電影藝術家們拍出能夠反映時代風云變化、表現(xiàn)民眾豐富情感、藝術上更具史詩性追求的震撼人心的“大作品”。我們可能一時做不到像馬克思稱贊《人間喜劇》那樣,用“詩情畫意的鏡子反映了整整一個時代”,但作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近距離觀察者和深切體驗者,一定要有直面時代的藝術勇氣和藝術定力,讓那些行走在大地上的建設者、堅守在機器轟鳴聲中的生產者、駐守在高山之巔千里冰封中的守望者,在銀幕上活起來,在觀眾的心中留下來,這是電影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

  講好中國故事,還要把理念和價值觀念融會在一個個血肉豐盈的藝術形象中。馬克思認為,好的文藝作品除了應有合理的結構和感人的情節(jié)外,人物的個性描寫方面一定要有鮮明的特色。這個論斷是很有現(xiàn)實啟迪意義的。在傳遞中國夢的精神內核時,創(chuàng)作者要著力刻畫的是具有典型意味的中國人,以及中國特有的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道德關系,要以真摯的情感打動人。不管在哪個時代,對一部作品的價值都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即能否讓人產生情感的共鳴,就像曹丕在《大墻上蒿行》中描述的那樣“感心動耳,蕩氣回腸”。作品撥動人的心弦,使人的靈魂熊熊燃燒起來,才能引發(fā)人們對中國夢精神價值的審美體認。如果寫人而不感人,就缺乏藝術的感染力,也就缺乏藝術的生命力。

  電影中的中國夢,呈現(xiàn)的是普通大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藝術表征,讓觀眾從中感受到樂觀、向善、溫暖和勇氣,正如高爾基所說:“文藝的一般任務,就是把人身上最好的、優(yōu)美的、誠實的也就是高貴的東西用顏色、字句、聲音、形式表現(xiàn)出來。”文藝作品從根本上說就是喚起潛藏在人心靈深處的尊嚴感和內在美德,但在今天的創(chuàng)作中,要注意防止兩個“陷阱”。一是在傳遞正能量的生活故事和人物形象時,有些創(chuàng)作者不敢也不愿意直面其缺點。其實大可不必,作為生活在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具體的、現(xiàn)實的人,難免帶有歷史的局限性。否認這種局限性,否認典型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實際上就否認了生活的復雜性,這樣的生活和人物是很難取信于人的。另一個是來自市場的“溫柔的陷阱”,拍攝此類影片時往往沒有市場壓力,因而缺乏攻克的干勁和創(chuàng)新的意愿,過于“駕輕就熟”,變成了千篇一律的重復,人物可敬而不可親,長此以往,讓觀眾對此類作品留下刻板印象,甚至滋生了讓人敬而遠之的情緒。

  什么是好電影?標準很多,我認為,只有真實、細致地反映現(xiàn)實生活,把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切心愿和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自然地聯(lián)結在一起,既充滿壯懷激越的時代情懷,又具有濃郁的人情味和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這樣的電影作品才真正能留得下、傳得開。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