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時政擷英-正文
治國理政要從歷史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
崔文佳//8858151.com2014-10-17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更多

  

  歷史文化的精華,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理想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善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融會貫通,化為己用,我們就能溫故知新、彰往察來。辦好中國的事,就得不斷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發(fā)揚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為解決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尋找有用借鑒和啟示。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對古代的成功經(jīng)驗,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tài)度,牢記歷史經(jīng)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提供有益借鑒。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浩浩湯湯的歷史長河,既有河清海晏的時和歲豐,也有波濤洶涌的兵戈擾攘,起承轉合間書寫出了一部治國理政的參考寶典。同時,歷史又是精華與糟粕并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家國情懷,也有“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厚黑學;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也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權謀術。善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融會貫通,化為己用,我們就能溫故知新、彰往察來。

  歷史文化的精華,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理想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大同”、“小康”等理想愿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價值觀念,“禮治”、“德治”、“賢治”等治理方法,構成了我們的文化基因,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在民族命運的十字路口,這份血脈里和骨子里的“慣性”往往指引著前進方向,校正著制度選擇。上個世紀,民族命運的接力棒交到共產(chǎn)黨人手上,中華民族歷史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從此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之路徐徐鋪開。從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到當今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中國從不曾脫離自己的歷史文化來搞建設、謀發(fā)展。事實證明,辦好中國的事,就得不斷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發(fā)揚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為解決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尋找有用借鑒和啟示。

  當今和未來中國的改革發(fā)展,關鍵要靠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再提升。而不斷回望歷史上的治理智慧,有助于我們找到解決今天問題的鑰匙。比如,“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說的是政得其民,我們黨歷來把人民滿意作為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清掃四風效果初顯,攻堅克難要繼續(xù)踐行群眾路線、深化作風建設。比如,“奉法者強則國強”說的是依法治國,法律是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全面建設法治國家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比如,“為政之要,惟在得人”說的是官員價值,如何讓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領導干部脫穎而出,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再如,“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說的是憂患意識,黨的執(zhí)政地位和領導地位不會一勞永逸,從嚴治黨、未雨綢繆,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傳統(tǒng)智慧的營養(yǎng)永遠值得我們認真汲取。

  披盡黃沙始到金,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對中華文化保持自信。幾千年治國理政的豐厚資源,是當今綜合國力競爭的軟實力,也是未來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多年來,我們在這條不同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道路上行穩(wěn)致遠,這份土生土長的中國方案讓這片土地上每一個人底氣十足。同時,我們強調要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法,并不是要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相反要拿出海納百川的姿態(tài),吸收和借鑒人類一切優(yōu)秀成果。堅守高度的文化自信,讓舶來品換上“中國芯”,就能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守護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推動中華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fā)展而來的。面向未來,中國歷史文化這個根基丟不得,其中的傳家寶更丟不得。秉持一顆公心、懷著一片赤忱,從歷史中汲取營養(yǎng),按歷史規(guī)律辦事,治國理政就能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