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時政擷英-正文
改革之基 蘊于民力
//8858151.com2014-04-19來源:湖北日報
分享到:更多

  

  湖北日報訊 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書記 黃楚平

  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到全國“兩會”,從全面改革的“路線圖”到落實推進的“施工圖”,從“深思而慎取”的制度設計到“蹄疾而步穩(wěn)”的良好開局,中國式改革正以前所未有之勢沖鋒在歷史的緊要關頭。

  具有中國特色的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不僅要書寫民族復興、國家強盛的宏偉敘事,更要聚焦億萬人民追尋美好生活的幸福夢。講好改革故事,續(xù)寫發(fā)展傳奇,其意在為民、其力更根植于民,須深入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以人民之力,擁抱改革之春。

  改革必須順應民聲、呼應民意

  人心所向,上下同欲。自古以來,人心向背就是謀事成事之基。我們黨是靠群眾擁護和支持起家的,是在跟群眾一道摸爬滾打中建設發(fā)展、成長執(zhí)政的,親近群眾、順應民心是我們天然的政治優(yōu)勢和發(fā)展根基。“春江水暖鴨先知”,群眾對社會的感觸最直接,對發(fā)展的理解最深刻,對國家富強的期盼最強烈,把握問題、號脈改革,最有發(fā)言權!耙e極回應廣大人民群眾對深化改革開放的強烈呼聲和殷切期待”。新一屆黨中央從民心民意入手,從群眾期望期盼入手,找準了“過河的石頭”、夯實了“大廈的根基”。一年來,總書記9次離京考察、總理8次外出調研,次次強調改革、次次問需于民,從北國到南疆,從湘西到上海,從城市到農村,從企業(yè)到農家,與群眾面對面、與群眾拉家常,用心傾聽群眾關于夢想的故事,關于富強的追求,關于復興的情懷,真正在深入基層和密切聯(lián)系群眾中接地氣、聽民聲。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一呼一應、未呼先應,我們黨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的精神情懷躍然眼前。宜昌的改革發(fā)展,必須有全市人民群眾的理解、支持、參與,離開了這一點,我們將一事無成。欲行改革,先問民意。民眾需要什么、盼望什么,焦慮什么、憎惡什么,民意指向哪里,改革就要在那里著力、向那里攻堅。問需先鞠身、問計先貼心。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僅僅是黨員干部接地氣、轉作風的機遇平臺,更是我們落實中央、省委改革精神,了解基層利益訴求,掌握群眾改革預期,凝聚民心民意的“前沿陣地”。小話題反映大民生,小故事蘊含大道理,只有從油鹽醬醋茶、酸甜苦辣咸的平實生活中汲取基層養(yǎng)分,才能更好地讀懂執(zhí)政為民的深刻主題,才能更準確地把握群眾對于改革的真切心聲。比如,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群眾有什么期盼?完善社會治理,群眾有什么要求?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群眾有什么想法?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群眾有什么打算?這些都需要我們深入基層、貼近群眾、用心聆聽,馬虎不得、也糊弄不了,要以群眾所思所想、所需所盼為引領,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堅實民意基礎,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唯有如此,我們的每一步改革才能“蹄疾步穩(wěn)”,每一次突破才能“愈久彌堅”。

  改革必須凝聚民心、激發(fā)民力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回顧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歷程,無論是小崗村的“包產到戶”,還是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異軍突起”,無論是關廣梅“姓資姓社”大討論,還是深圳“創(chuàng)造一個新特區(qū)”,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如雨后春筍般突破了思想藩籬的種種禁錮。歷史雄辯地證明,改革認知的每一次突破,改革實踐的每一次創(chuàng)新,改革領域的每一次深化,無不凝聚著億萬群眾的聰明才智和巨大力量。

  30多年來,我們的改革從易到難、從局部到全局、從增量到存量,皆大歡喜的普惠式改革已經過去,各項改革步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qū),難啃的都是硬骨頭,難走的都是上坡路。全面深化改革既需要政治勇氣,又需要改革智慧;既需要頂層設計,更需要群眾參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宗明義地回答了“為了誰改革、依靠誰改革”的問題,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群眾首創(chuàng)精神,依靠人民推進改革,已經成為各級黨委政府深化改革的根本遵循。

  人民的力量根植土地、源自生活、來自實踐,也必將引領改革發(fā)展。宜昌全面深化改革、實現(xiàn)大城夢想,沒有現(xiàn)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沒有成熟的模式可以模仿,力量從何而來、辦法從何而來、動力從何而來,唯有人民!唯有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廣泛汲取群眾的創(chuàng)新活力,“圍著群眾轉,依靠群眾干”,才會有頂著風險破難題、背水一戰(zhàn)謀改革的豪情,才會有涉深水、破堅冰、促發(fā)展的擔當;唯有充分組織動員群眾廣泛參與,充分激發(fā)人民群眾的改革激情,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路往一起走,才能以“全民”之力成就“為民”之業(yè)。改革就是殺出一條血路來,革思想的命、削手中的權、去部門的利,不是每個部門都愿意的,也不是每個群體都樂意的。在千頭萬緒、錯綜復雜的改革任務中,如果本末不知、輕重不明、先后不分,改革就會亂了節(jié)奏、丟了章法,唯有按照中央強調的“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fā)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huán)節(jié)改起”,才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一子落而全盤活。唯其如此,改革才不是冷冰冰的命令、硬生生的政策,才是“最大公約數”的匯聚,才是團結奮進的人心。

  改革必須促進民富、提升民利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何為初心?就是一切為了人民。我們改革,就是為了維護和發(fā)展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歷史和實踐證明,只有讓發(fā)展成果公平共享,改革大業(yè)才能凝心聚力;只有讓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強國富民的康莊大道才能越走越寬闊。

  人民福祉、群眾利益是檢驗改革成效的一面鏡子,這既是執(zhí)政為民的時代要求,更是黨群干群魚水深情的生動寫照。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改革如果不能維護和發(fā)展人民利益,那就不算真改革、不是好改革。做大改革紅利,既要讓人民成為改革的推動者、參與者,更要讓人民成為改革成果的受益者、共享者。

  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觸及格局的調整、利益的博弈,難以做到皆大歡喜,更繞不開“兩難”的取舍與抉擇,但究其根本,指向只有一個、標準只有一條,那就是人民滿不滿意、民生有無改善。假改革之名,謀個人和小團體之利,黨章黨紀難容,人民群眾難容。改革促進民富,要以加快解決民生領域的突出問題為突破口,念好“衣食住行、業(yè)教保醫(yī)”八字經,整合資源、暢通渠道,通過普惠性、連續(xù)性的制度安排,使改革的陽光普照在每一個人身上。改革提升民利,要有一套確保民眾主體地位的機制,民愿如何體現(xiàn)、民意如何表達、民利如何保障,不僅要有“溫情關懷”,更要有“制度鐵律”!宜昌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全國最佳食品安全城市建設等工作順利推進、深受好評,就是緣于制度的創(chuàng)新。改革是不是有新突破,人民群眾看的是行動,要的是實惠。如果總是“只見打雷、不見下雨”,“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群眾的耐心就會喪失、信心就會流失,我們改革的人心就會散失,所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新征程上,我們要彰顯勇毅之氣、積聚篤行之功,以改革跑贏危機、以發(fā)展引領和諧,跑好現(xiàn)代化特大城市建設“接力賽”中屬于自己的一棒,為復興“中國夢”、富強“湖北夢”實現(xiàn)宜昌作為、做出宜昌貢獻。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