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嘉賓訪談-正文
江必新:實現國家治理的現代化
——專訪《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研究》課題組首席專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
王比學//8858151.com2013-12-03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更多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鄙鐣鹘鐚Υ苏归_了熱議,也有各種理解。圍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記者12月1日專訪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研究》課題組首席專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

  記者:全會提出的這個總目標,其背景和根據是什么?

  江必新:《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边@是一個全新的、重大的、具有極高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命題。為什么這么說呢?實際上,“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一個全新的社會形態(tài)”,在以往的世界社會主義中并沒有得到真正解決。馬克思、恩格斯沒有遇到全面治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他們關于未來社會的原理很多是預測的;蘇聯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實踐經驗,但也最終走到歧路,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黨在全國執(zhí)政以后,不斷探索這個問題,盡管走過一些彎路,但從目前政治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的情況來看,特別是與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動蕩混亂的情況對比來看,在解決這個問題上是富有成效的。這次全會上我們黨提出要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并不意味著對當前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否定,而是表明對于“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一個全新的社會形態(tài)”的問題,中央認為解題的“時間窗口”已經打開。我們知道,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南方談話中提出,恐怕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能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從1992年到2013年,已經過了20多年。我個人認為,中央審時度勢,在鄧小平提出的戰(zhàn)略目標基礎上,適時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在試圖回答“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一個全新的社會形態(tài)”,是在試圖通過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梢灶A見,這將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的一個極為重大的貢獻。

  記者:全會提出的這個總目標,其內部的、深層次的邏輯關系怎么理解?“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間是什么關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之間又是什么關系?

  江必新: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自信和堅持中求完善,在守成和創(chuàng)新中求發(fā)展,目的是使制度更加具有合目的性、合正義性、合規(guī)律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為了治理的體系與能力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步伐,實現治理范式的轉型升級,實現治理能力的大幅提升,更好發(fā)揮制度優(yōu)勢,把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治理各種國家事務的效能。二者一脈相承、有機統一。國家治理體系中起支架作用的是治國理政的制度體系,既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也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黨建等各個領域的制度安排。治理能力則是我們運用這些制度包括體制機制管理國家事務治國理政的能力。有了好的治理體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治理能力,才能發(fā)揮治理體系的效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繼“四個現代化”后我們黨提出的又一個“現代化”戰(zhàn)略目標,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題中應有之義,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

  記者:當前社會各界對全會提出的這個總目標有不同的解讀,您對此是怎么理解的?

  江必新:對這個總目標的理解,我個人認為可以概括為四句話:第一,體系上要求全面性。國家治理體系包括整個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的治理體系。第二,制度上要求成熟性。成熟性是對治理體系質的要求,要通過改革形成相對成熟的制度系統。所謂成熟就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并形成良性互動,各種制度均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與善治的要求,并為舉國上下所體認,而不是既不好看又不好用或好看不好用的“夾生半熟”制度。第三,形態(tài)上要求穩(wěn)定性。一套優(yōu)良的國家治理體系必須經過試錯、創(chuàng)新而趨于相對定型,以形成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對國家的穩(wěn)定預期,正所謂“制定民乃安”。缺乏定勢、翻云覆雨、飄忽不定恰恰是人治的特征,但制度的定型化和穩(wěn)定性必須以成熟為前提。第四,方式上要求規(guī)范性。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國家治理要求依法進行。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治理方式必定是法治化的,而不是簡單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理。

  記者:這次改革不是某一個或某幾個領域的改革,而是全面深化改革。這對于執(zhí)政多年的中國共產黨意味著什么?

  江必新:從統治、管理到治理,言辭微變之下涌動的,是一場國家、社會、公民從著眼于對立對抗到側重于交互聯動再到致力于合作共贏而實現善治的思想革命;是一次政府、市場、社會從配置的結構性變化引發(fā)現實的功能性變化再到民主參與的主體性變化的制度型塑。我們黨已經執(zhí)政64年,無論是在制度建設還是在管理經濟社會事務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積累了許多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xù)快速發(fā)展起來,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城鄉(xiāng)面貌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充分說明我們黨在制度建設和管理各種社會事務上的智慧和能力。但我們也要看到,相比社會急劇變化的要求,相比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相比當今世界激烈的國際競爭,相比方興未艾的全球治理運動,我們在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許多不足,還有許多亟待完善和填補的空間。特別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黨的執(zhí)政能力越來越體現在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上。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既改革不適應實踐要求的制度,又不斷構建新的制度,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推動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不斷提高黨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能力。

  記者:作為一位公法學專家,您認為對廣大領導干部來說,如何把黨中央提出來的這個總目標貫徹落實到位?

  江必新:我認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鍵在于創(chuàng)新。對領導干部和公務人員來說,可以積極嘗試的治理新方法有:第一,剛柔并舉并越來越多地采用柔性方法。其精髓是在一些領域變整治為疏導,變剛性為柔性。第二,契約化和合作規(guī)制。其精髓是在一些領域變命令為協商,變指揮為指導。第三,提供服務或社會福利。其精髓是在一些領域變監(jiān)管為服務,變強制為利導。第四,市場化和競爭機制。其精髓是在一些領域變官辦為民營,變壟斷為競爭。第五,程序化和科技手段。其精髓是在一些領域變實體為程序,變“人控”為“機控”。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