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文體-正文
史興慶:《火星救援》,中國元素成全美國主旋律
//8858151.com2015-12-01來源: 紅網(wǎng)
分享到:更多

  這次中國元素沒打醬油!痘鹦蔷仍分,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救援馬克·瓦特尼(馬特·達蒙飾)的努力失敗、一籌莫展之際,中國航天局無私地伸出了援助之手,使得飛船得以成功補給,返回火星救回“呆萌”。“中國元素”起了關鍵作用。

  中國元素進入好萊塢并非新鮮事,過去是李小龍、成龍、周潤發(fā)、吳宇森等港臺影人的“東風西漸”,中國元素闖蕩好萊塢;進入新世紀后,這股風潮式微了,但好萊塢的一些超級英雄片、科幻片,包括近年來有所雄起的諜戰(zhàn)片,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了內(nèi)地場景和演員。與過去的“走出去”、走向國際不同,現(xiàn)在是“迎進來”,雙方一拍即合,更像一種合作關系,很難說是誰貼誰;但中國元素整體上還是在打醬油。

  《火星救援》的情況有所不同,中國元素戲份雖不多,但分量重;這在以往是罕見的。為什么這次好萊塢這么重用中國元素?

  與題材是有很大關系。《火星救援》作為一部偏硬科幻的科幻片,其故事的發(fā)生和情節(jié)的推進,依賴的是航空航天科技,而中國在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所以影片讓中美合作來救“呆萌”,可謂強強聯(lián)合,也看出對中國航天事業(yè)的重視,何況中國還是世界第二大票倉。但話又說回來了,中國的航天事業(yè)強了,好萊塢就一定得設計中美合作、就會“帶你玩”?顯然也未必,雖說咱們能名利前茅,畢竟跟人家的實力差距還是明顯的,此不贅述。

  所以關鍵還不在于題材,而在于《火星救援》是一部典型的美國主旋律式的電影。它跟《星際穿越》、《地心引力》這樣的較為純粹的商業(yè)片還不一樣。倒是與不同題材的經(jīng)典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在價值取向更為接近,但后者更具人文性,而《火星救援》的意識形態(tài)意味更濃。

  《火星救援》表面上也講了個人英雄主義,“呆萌”一個人在火星上表現(xiàn)得很英勇無畏;影片幾乎遮蔽了人性所有的弱。不過更深層次上,影片并非強調(diào)個體的機智勇敢,而是在彰顯美國的集體主義精神,重在表現(xiàn)這個國家怎么忘我地去救一個個體。

  影片的集體主義精神不僅存在于個體意識中,更具象化到了國家的直接主導上,只不過在美國文化背景下稍作曲筆——NASA讓阿瑞斯3號飛船的飛行員回來,他們不聽,反而去救人了;但這一切其實是在國家機器的掌控和規(guī)劃之內(nèi),不過是規(guī)避了相應的責任風險,同時兼顧了好萊塢價值體系里主流的個人英雄主義。

  美國沒有專門的主旋律電影,但好萊塢在表現(xiàn)個人英雄主義的同時,也會拍一些特別能契合國家意志、超越個體人性、赤裸裸地表現(xiàn)制度和社會優(yōu)越性、甚至直接為某項工作的推行而鼓與呼的電影,《火星救援》就是這樣的。

  那么《火星救援》要表現(xiàn)美國的高大上,干嘛要凸顯中國元素?與這個救援故事不是發(fā)生在美國本土、而是跨出了國界和地球跑到外太空去了有關。美國慣于扯起全人類共同行為和情感的大旗,來包裹他們的本土意志和精神。這跟所謂的“維護世界和平”是一個道理。選擇中國顯然比選擇那些或敵或友者,更具典型意義;何況中方是做出犧牲來幫助他們的,就更顯出他們的行為是多么深入人心、多么得道多助、多么具有普世情懷。好萊塢實際上是利用了中國元素來成全他們的本土主旋律。

  《火星救援》雖然突出了中國元素,但不等于真下了功夫來了解中國元素、用好中國元素。中國施以援手的情節(jié)其實顯得很生硬、很突兀,陳好和高雄飾演的兩位航天局領導不但符號化,而且言行像外星人。所以影片對中國元素的運用上,還是很想當然、甚至很霸道的。

  《火星救援》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元素在好萊塢影人的眼中是個什么樣子。近年來雖然好萊塢越來越重視內(nèi)地市場,但就目前情況看,要想從他們那里得到真正的尊重和尊嚴,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史興慶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