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國際-正文
為促進中國—中東歐合作注入新動力
國紀平
//8858151.com2016-06-17來源: 人民日報
分享到:更多

  (一)

  2016年,中國—中東歐外交熱潮涌動。距中國國家元首對捷克首次國事訪問不到3個月,習近平主席再度啟程前往中東歐地區(qū),對塞爾維亞和波蘭進行國事訪問。

  “中方愿同中東歐十六國一道,不斷探索合作方式,充實合作內涵,提升合作規(guī)模和水平,推動合作取得更多成果,使中歐關系取得更大發(fā)展!绷暯街飨3年前表達的誠摯愿望,已經化為新時期中國外交的扎實成就。

  中國與中東歐,一個是世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一個是歐洲新興市場國家集中的地區(qū)。當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16+1合作”)逐漸步入成熟和早期收獲期,雙方將如何匯聚更為蓬勃的動力,開辟更為廣闊的空間?“16+1合作”又將如何實現同“一帶一路”建設、中歐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以及各國發(fā)展戰(zhàn)略的有效對接?

  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訪問即將拉開帷幕。鞏固傳統友誼、深化務實合作、共享發(fā)展成果,中國—中東歐關系正在開啟發(fā)展的新篇章。

  (二)

  悠悠歲月,見證了中國同中東歐國家相互交往中結下的深情厚誼。如同中東歐地區(qū)的諺語,“友誼如美酒,酒越陳越香,情越久越深”。

  遙遠的地理距離,擋不住文化使者的腳步。

  早在17世紀,就有羅馬尼亞人斯帕達魯遠行而至中國。他以親身經歷撰寫的《中國漫記》,把中國的古老文明介紹給中東歐。19世紀,捷克中國學研究專家德沃夏克譯介《論語》和《老子》,又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帶入中東歐人民的視野。20世紀初,魯迅、茅盾等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的目光投向了中東歐,將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羅馬尼亞詩人埃米內斯庫的詩歌、散文介紹給中國人民,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國讀者。

  對彼此文化的欣賞,讓中國和中東歐國家人民之間心心相印。保衛(wèi)薩拉熱窩的瓦爾特成為中國人民珍貴的記憶,奪取網球“全滿貫”冠軍的德約科維奇擁有大量中國粉絲。波蘭人民把象征“至尊”的肖邦獎頒予中國“鋼琴王子”,為真情演唱波蘭名曲《小杜鵑》的中國歌者鼓掌喝彩。就在不久前,波蘭羊之歌劇團的經典作品《櫻桃園的肖像》在中國浙江烏鎮(zhèn)戲劇節(jié)轟動世界……中國和中東歐人民相知相交,相敬相親。

  對世界和平的鐘愛,書寫了抗擊法西斯的共同歷史。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東西方兩大戰(zhàn)場上,中國和中東歐人民不僅各自浴血奮戰(zhàn),而且相互幫助支持。中國人民不顧自身安危,為來自包括波蘭等國在內的2萬余名猶太人發(fā)放“生命簽證”,上海一度成為護佑歐洲國家猶太人的“諾亞方舟”。與此同時,一支來自歐洲多國的醫(yī)生隊伍,在中國人民最艱難的時刻長途輾轉來到東方,把寶貴的青春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為中國人民提供了堅定支持——羅馬尼亞的柯列然醫(yī)生兩次染上惡性傳染病,卻仍在缺醫(yī)少藥的戰(zhàn)地堅守,他發(fā)明的療傷藥膏治愈了4萬多名傷員;保加利亞醫(yī)生甘揚道堅持沖在最前線,并將自己的兩個孩子取名“保中”和“保華”;波蘭的傅拉托醫(yī)生被贊為“華佗”,戰(zhàn)后還繼續(xù)投身對華友好工作。2015年9月,當塞爾維亞總統尼科利奇率領閱兵方隊來華出席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時,中塞兩國人民心潮起伏,共同感知那用生命織就的生生不息的友誼之脈。

1 2 3 4 5 共5頁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