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熱點聚焦-正文
《黃河大合唱》被惡搞,別以厚重換輕薄
張立
//8858151.com2018-01-29來源: 四川在線
分享到:更多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黃河大合唱》是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譜曲、光未然作詞的影響力最大的一部交響樂,它以黃河為背景,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zhàn)爭的壯麗圖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解放的戰(zhàn)斗決心,塑造了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但最近,一段《黃河大合唱》視頻居然被貼上了“搞笑”的標簽在網絡流傳。這幾年,以另類形式表演的《黃河大合唱》,已經成為公司年會或晚會的熱門節(jié)目,甚至還曾被搬上電視熒幕。(1月28日 央廣網)

  一首《保衛(wèi)黃河》,曾經鼓舞了幾代中國人,聽者為之澎湃。但在當下的一些娛樂節(jié)目中,竟被多種形式惡搞,美其名曰,傳統(tǒng)形式的歌曲聽著讓人提不起興趣,并以創(chuàng)新、包裝等為惡搞《黃河大合唱》等辯護。殊不知,拿著承載著歷史記憶和民族情感的厚重,換來一時膚淺的歡愉,實在有些輕薄和無知。

  惡搞《保衛(wèi)黃河》,并不是今日才開始的,早在幾年前,一些學校、企業(yè),甚至媒體,就開始了惡搞風,除了所謂的以創(chuàng)新名義弘揚愛國歌曲這點少得可憐的外衣之外,可能考慮更多的是收視率和吸引眼球。有的點評嘉賓還口無遮攔地為這種惡搞點贊叫好“沒什么不可以調侃的,非常好玩”,當把好玩作為唯一目的,惡搞《黃河大合唱》,就變得“沒什么大不了的”,敬畏感掉了一地。

  《黃河大合唱》產生和反映的歷史背景是清晰和不可辯駁的。但是,因為時間原因,年輕一代人與這類歌曲有著不可否認的時代感差距。因差距而不熟悉,因不熟悉而產生疏離感、無畏感、戲謔感,就可能是非常自然的事。在一切可以挑戰(zhàn),一切可以調侃的解構主義影響下,《黃河大合唱》也很難逃脫被解構的命運。

  《黃河大合唱》被惡搞并非個例,被惡搞也絕非一兩次。那些被歪曲的革命先烈形象,但凡戰(zhàn)爭英雄篇,非得來一段傳奇或者感情戲,加之綜藝娛樂節(jié)目的推動迎合惡俗風,不能說不與社會土壤有關,在解構主義的推動下大有推波助瀾的架勢。

  近些年來,盡管對惡俗、丑化、歪曲的惡搞風進行了整治,但難抵一些媒體自身利益高于一切,在明星效應、自我中心的作用下,惡搞之風不小。《黃河大合唱》雖然只是一首歌曲,但被惡搞卻折射出的是文化領域中自我菲薄的事實。

  面對惡搞之風,光有氣憤是不夠的。惡搞《黃河大合唱》等行為,不光在民族感情上,從著作權法等法律角度,也很難以容忍這些惡搞行為,著作權擁有者有權拒絕對作品進行歪曲、篡改、丑化等,作為繼承者,冼妮娜、張安東等完全可以對這些歪曲丑化者提起訴訟。訴訟時間可能很長,但足以對這些歪曲者形成震懾,并具有一定的社會效應。

  十九大報告強調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并著力培養(yǎng)“不忘本來、面向未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中國文化。很顯然,對惡搞《黃河大合唱》一類的惡搞行為,完全與之南轅北轍。忘記本來,迷失自我,換取輕薄一笑,最后只能被人嘲諷。

  保衛(wèi)黃河,彼時的民族有危機感。惡搞《保衛(wèi)黃河》,此時的你我可有文化危機感和文化自覺性呢?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