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熱點聚焦-正文
常外毒地事件中有多少“無愧于心”
朱昌俊
//8858151.com2016-04-21來源: 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更多

  一起學生疑似中毒事件,經過家長的持續(xù)反映和媒體的關注,仍舊無法在當地的治理框架中得到妥善處理,本身就折射了一種不正常的“治理失序”。

    江蘇常州外國語學校搬入新址,“數百名學生身體出現(xiàn)異常”被媒體曝光后,常州市有關部門作出回應,稱該?諝赓|量達標,附近原化工企業(yè)沒有發(fā)現(xiàn)大規(guī)模填埋危廢。國家環(huán)保部調查組已經到達常州,但事件仍在發(fā)酵。4月18日,常州外國語學校國際部向家長和師生發(fā)布了一封公開信,直指媒體的報道存在一些“硬傷”。該校校長曹慧在回復家長的質疑時說:“媒體并非真理,我們無愧于心!

  上級部門在進行調查,家長在等待一個可以相信的結果,于這樣的關口,該校拋出一份指向媒體報道“硬傷”的公開信,多少讓人詫異。作為當事方,主動發(fā)聲回應關切,確有必要。但縱觀這則公開信,更像是一封自辯書。指責媒體的報道動機,不僅有轉移視線之嫌,還構成了一種陰謀論。面對如此惡劣之事,媒體曝光后,當事方的處理應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tài),加大追查力度,盡快給公眾一個負責任的交待,而不是與媒體監(jiān)督較勁。如此一副急于洗白的姿態(tài),難道學校的名譽比學生的健康更重要?在這點上,校長真的“無愧于心”嗎?

  事到如今,最好的公關,只能是協(xié)助相關部門的調查,并對全校的學生做統(tǒng)一體檢,妥善安置患病學生。若對外界監(jiān)督一開始就抱著“抵觸”情緒,只會進一步自砸招牌。如果說過去“常外”的知名度代表的是其教學質量,那么這次事件中校方的表現(xiàn),顯然讓人看到了教學質量之外的教育倫理。

  從未批先建,到此前媒體多次就“常外”的學生中毒報道被壓下,再到如今校方與媒體的拉鋸,甚至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要求查清真相的家長們還覺察出一種微妙變化,那些在公務員體系或事業(yè)單位的家長們,對此事要么態(tài)度截然相反,要么選擇沉默——種種跡象的背后,是否有某種力量在左右事件真相的披露?當地政府在其中到底扮演怎樣的角色?事實上,一起學生疑似中毒事件,經過家長的持續(xù)反映和媒體的關注,仍舊無法在當地的治理框架中得到妥善處理,本身就折射了一種不正常的“治理失序”。據《新京報》報道,另有環(huán)保部門的知情人士稱,該校倉促搬遷背后,有更深層的原因——政府對多所學校地塊的反復騰挪,最后是為了騰出常州市中心的黃金地塊。請問,未批先建,急于搬遷,學校與當地政府真的無愧于心嗎?

  事發(fā)后,當地政府與校方一直以學?諝狻⑼寥赖臋z測均達標為由,回應外界的質疑和家長的控訴,看似“有理有據”,但某處的環(huán)境質量是否存在問題,一般人首先是通過身體的感知來判斷的,況且,環(huán)保部門調查組還在調查中。更何況,這次事件中學校方面出示的檢測報告與家長方面的呈現(xiàn)出明顯沖突。而就在當地聲稱檢測合格時,有學生在接受采訪時仍稱學校的水有異味,這些難道都可簡單以標準合格被視為正常?如此無視現(xiàn)實傷害和觀感的“檢測結果”,真的無愧于心?

  無論是事件“由小鬧到大”的生發(fā)路徑,還是事件中各當事方所展示的對輿論監(jiān)督和環(huán)保的態(tài)度,以及背后所可能揭開的“毒土地”的蓋子,發(fā)生在常州的這起毒地事件,在某種程度上展現(xiàn)了這個時代的一個微觀切面。而媒體的關注,公眾的圍觀,不過是在守護一道最低限度的底線:所有的學校是否足夠安全?還有多少毒土地和隱秘的傷害待發(fā)現(xiàn)?對于孩子,我們是否真的無愧于心?如果關注這些都被視為“渲染”,又還有什么能讓人心平氣和?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