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時政-正文
王 多:蝸牛玩偶與水泥橘子
//8858151.com2015-12-10來源: 解放日報
分享到:更多

  近日,溫州市的一位副區(qū)長,在電視問政現(xiàn)場,被市民代表“贈送”了一只蝸牛玩偶。原因是這個區(qū)有一條6公里的路,整整修了4年還沒修好,群眾對此意見很大。一只蝸牛玩偶既是市民送給父母官無奈的禮物,也是對官員緩作為、慢作為甚至無作為的戲謔與批評。

  據(jù)報道,為了真實、自然,電視欄目組制定了嚴格的保密制度,參與節(jié)目錄制的領導和現(xiàn)場觀眾事先都不知道節(jié)目內容,顯然這不是一次作秀,而是真刀真槍的電視問政。面對這個“奇特”的禮物,區(qū)長當然尷尬不已,也坦承心里“很糾結”,在笑納的同時,也承諾早日完工,還路于民。

  對于這樣的電視節(jié)目,對于這樣的官員當場下不來臺的場面,自然因為看點頗多,引來關注,收視率不低,震撼也不小。也有官員嘆息“現(xiàn)在官真不好當了”。其實,官本來就不好當,既然選擇當官,就要付出更多,就要承擔責任,就要接受監(jiān)督,有時甚至直面“難堪”——拿著蝸牛公仔直面電視鏡頭。如果官好當了,反而說明權力運行的不正常、不規(guī)范、不合理。

  然而人們除了看笑話,更關注的是問題到底能不能解決。官員的出丑,當然是看點,但比這更重要的,是能否知恥而后勇,著力解決實際問題。更何況,人們有理由擔心,類似蝸牛這樣的戲劇化問責,更多地成為電視娛樂化的一種傳播手段,目的在于提高收視率,達到某種娛樂效果。而形式大于內容,蝸牛引起的“笑果”,是否會沖淡了對解決問題的實質要求?甚至有觀點認為,電視問政類節(jié)目,不應該聚焦官員如何被戲弄,或者現(xiàn)場出丑——那是電視臺自身利益要求,卻忽視了督促整改的真正目的。

  這不禁讓人想起另一件事兒。今年年初,武漢市電視問政直播現(xiàn)場發(fā)生了這樣的一幕:根據(jù)暗訪短片,蔡甸區(qū)后官湖宋灣村一個橘園因為遭受旁邊一家水泥攪拌廠的污染,樹上的一些橘子變成了裹上水泥灰的“水泥橘”,在主持人的要求下,蔡甸區(qū)區(qū)長彭巧娣吃下了一個水泥橘子,場面異常尷尬。此事在當時引起很大爭議。蔡區(qū)長的吃與不吃,都會落下話柄:大大方方吃下去,似乎認為污染不是問題;別別扭扭不吃,說明治污工作有問題……

  不過“水泥橘子”最終證明絕非作秀,據(jù)事后調查,彭區(qū)長雷厲風行,污染企業(yè)被責令關停,另行選址生產經營,同時對監(jiān)管不到位的職能部門嚴肅追責?磥怼八嚅僮印睂ε韰^(qū)長確實深有觸動,對改進工作方式也是有幫助的,對真正解決問題也是起到一定作用的。但是,真正解決問題,還是要靠長久而持續(xù)有效的機制。更何況,也有許多人被問責后、被尷尬后,依然我行我素、毫無觸動。這樣的事例也是不少的。

  而比解決問題更讓一些有識之士擔憂的是,蝸牛也好、水泥橘子也罷,現(xiàn)在越來越被視為一種“公關手段”,即用軟化的策略機制,尋求平息民怨、抑制百姓痛點。在公民權利意識越來越濃、參政議政方式越來越多樣化、政府決策程序越來越透明化、權力運作方式越來越民主化的今天,社會矛盾越來越多、利益沖突越來越激烈,捂蓋子既然捂不住,那就在策略上多想辦法。如果權力部門依然用這種想法予以應對的話,那說明我們的行政理念依然處于傳統(tǒng)乃至落后的思維方式,不符合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基本要求。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改革開放,改的是思維方式,創(chuàng)新的是執(zhí)政理念。從這個意義上說,蝸牛玩偶與水泥橘子的“故事”,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