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文體-正文
修文物紀錄片走紅視頻網站的啟示
鄭渝川
//8858151.com2016-03-22來源: 紅網
分享到:更多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1月7日在央視播出之后,反響寥寥。但讓人意外的是,一個多月后,該紀錄片在90后、00后聚集的著名彈幕視頻站Bilibili(簡稱“B站”)走紅,收獲了超過50萬點擊量。而在頗有公信力的豆瓣網,其評分更是高達9.5,甚至比《太陽的后裔》(8.8分),《瑯琊榜》(9.2分)還要高。(3月21日澎湃新聞網)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部非常用心的片子。紀錄片很多時候被拍成了用教科書、產品說明書一類語言表述,節(jié)奏緩慢(據說是為了刻畫宏觀感,便于讓觀者領會歷史的悲憫)的片子。對于觀眾來說,紀錄片帶有很強的知識性,肯定要比所謂的歷史劇靠譜很多,但問題是,誰也不愿老是一本正經地坐著看電視。紀錄片的嚴謹、嚴肅,也因此就成為受到觀眾排斥的說教和刻板。

  但這部片子不同!段以诠蕦m修文物》不同于《故宮》,后者要引介的是一座具有世界性意義的頂級宮殿、博物場館,而前者的鏡頭所對準的是,一個個鮮活的普通人、相對于故宮而言的小角色。誰都知道,故宮陳設的文物,離不開修復師;但正如這些文物制作和過去陳設以來,文物的制作者和維護者雖然不可或缺,但很少有人會去關注到他們(她們)。人類社會的財富呈現(xiàn)冪律分布,受眾的注意力也是如此。因而大多數(shù)時候,修復師這樣的角色,是注定會遭人忽略的。

  《我在故宮修文物》拍得很好看,節(jié)奏輕快,以人為視角,很容易讓對文物存在狀態(tài)感興趣的人們產生畫面感和代入感,雖然這樣的人在人口(受眾)總數(shù)中的比例很低。

  這個特征也注定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這樣的頂級收視平臺,不會贏得多大的反響。要是這部片子再娛樂化一點,放到最擅長策劃和播映娛樂節(jié)目的湖南衛(wèi)視,情況會不會好一點?估計也難以改觀。

  互聯(lián)網思想家克里斯·安德森提出過“長尾經濟”的概念。意思是說,雖然經濟和社會資源分布并不均衡,但互聯(lián)網使得存儲和流通成本空前降低,也便于消費者檢索自己需要的小眾產品(很細小的尾巴),每一樣總需求量很少的小眾產品匯集起來(很多細小尾巴匯集起來,尾巴規(guī)模就很大,拖得很長了),就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shù)字,這就叫做長尾經濟。這個時代的亞馬遜、京東、淘寶崛起故事,一個重要的關鍵詞就是長尾經濟。

  《我在故宮修文物》放到大眾收視平臺上不受待見,這挺讓人難過,因為這部片子不差。這個背景下,如果沒有Bilibili、豆瓣網這樣的文藝青年小眾平臺,好片子沒人看就會成為新聞,成為中國觀眾長期收看低檔次娛樂節(jié)目和電視劇因而鑒賞品味和耐心不高的證據。

  所幸長尾經濟在發(fā)揮作用,互聯(lián)網、移動互聯(lián)網上不僅有Bilibili、豆瓣網,也有符合其他人群喜好興趣的各式各樣的平臺、網站、社區(qū)、APP.這些平臺、網站、社區(qū)、APP的活躍,充分證明了那些試圖將中國80后、90后、00后等不同年齡段人群,用簡單粗暴的名詞標簽圈定的做法,是根本不靠譜的——如果依照一些學者的界定,90后、00后對文物修復這樣枯燥而又無法創(chuàng)造類似于游戲愉悅度的工作、文物修復師這樣過于普通的非明星人物感興趣,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其實,任何年齡段,對文物修復、修復師感興趣的人都是極少數(shù),以年齡劃線要定出個興趣愛好的優(yōu)劣順序,先入為主到處尋找互聯(lián)網時代與工匠精神不相容觀點的證據的做法,都只能化為想當然。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