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科教-正文
李 拯:“施暴有理”有悖文明底線
//8858151.com2015-09-01來源: 人民日報
分享到:更多

  所有人都有必要凝聚這樣的文明共識:暴力應該反對,無論它以什么名義;戾氣應該譴責,無論它以什么形式

  “激發(fā)人們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引起注意的方式”。這句傳播學名言提醒人們,如果認知方式是混亂的,那么事實即使再清楚明了,價值判斷也會陷入模糊。

  最近由“火鍋店服務員熱湯澆顧客”事件引發(fā)的爭論,就是這樣一則案例。浙江溫州某火鍋店的一位女顧客,在要求加湯時和服務員發(fā)生爭執(zhí),遂被后者用滾燙的火鍋高湯兜頭淋下,致全身42%的皮膚被燙傷。本來,事實經(jīng)過清楚、是非分明,暴力無論如何都應受到譴責,這是基本的價值判斷。然而,在眾聲喧嘩的輿論場,卻有不少為“暴力”辯解甚至叫好的聲音。這比暴力本身更可怕,這種“同情施暴者”心理值得警惕。

  “傲嬌被湯澆,不就吃個火鍋而已嗎,裝得自己在五星級飯店一樣”“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吃個飯還要喊經(jīng)理、發(fā)微博”“食客刁難服務生,你有錢任性,我沒錢敢要你命”……或是認為顧客頤指氣使,受害是罪有應得,或是認為服務員屬于“弱勢群體”,施暴是情有可原。

  這些偏激的聲音,并不讓人感到陌生!榜R加爵案”剛剛發(fā)生,有人刻意渲染“弱者的悲情”;周克華犯下連環(huán)殺人案,有人美化為“弱者的反抗”。認為弱者“施暴有理”,是其中的一貫邏輯,其內(nèi)在道理是:因為施暴者處于弱勢,所以暴行是值得理解和同情的,哪怕觸犯法律也在所不惜。

  誠然,同情“弱者”是人之常情,是人性中“不忍人之心”的自然流露;不時發(fā)生的“我爸是某某”等仗勢欺人現(xiàn)象,給了這種“無原則同情”更大的想象空間。但不問是非、不分對錯地濫用同情,則走向了極端和反面,容易讓“標簽思維”左右事實還原,讓“情緒宣泄”取代價值判斷!叭跽摺鄙矸葜档猛椋叭跽摺睒撕灢皇潜┝Φ耐ㄐ凶C、免責的擋箭牌。

  違法者受譴責、施暴者得懲罰,是法治的基本底線。否則,任何一個自認為命途多舛的人,都可以光明正大地作奸犯科,公共秩序與原始叢林何異?最初的不幸,再大的冤屈,也不能為傷害他人、報復社會制造正當性。

  因此,當我們看到“強”與“弱”的新聞時,不妨先問一下是與非、黑與白。弱者施暴而不受譴責,是對文明的踐踏、對暴力的縱容。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就可能助長“施暴有理”的社會心理。有人在評價此事時說,“淋的不是你啊”,其實揭露出一個樸素的道理:暴力一旦泛濫,誰能保證自己不會是下一個受害者?同情是同情,后果是后果,法律是法律。無原則地同情弱者,與無底線地縱容強者一樣,都與法治思維相悖,都無助于理性精神的生長。

  “為暴力辯解”恰恰反映出,我們這個社會還缺少理性平和、友善待人的氛圍。在“微博約架”“成都女司機被打”“愛國青年被打”等事件中,理性對話付之闕如,一言不合則拳腳相向,既加深了社會撕裂,也降低了每個人的安全感。當暴力而不是對話成為解決分歧的手段,那么我們棲息的這個社會,將陷入怎樣一種對立、無序和混亂?因此,所有人都有必要凝聚這樣的文明共識:暴力應該反對,無論它以什么名義;戾氣應該譴責,無論它以什么形式。

  我們應該具備“有話好好說”的素質(zhì),用理性去管控分歧,避免訴諸暴力;也應提升“就事論事”的能力,用客觀去還原事實,避免主觀先行。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