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放大“空巢青年”的傷與痛
何勇海
//8858151.com2016-09-07來源: 中工網(wǎng)—《河南工人日報》
分享到:更多

  “空巢青年”正成為社會議論的熱詞。“空巢青年”指的是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租房的年輕人。他們背井離鄉(xiāng),獨自在外打拼,與親朋好友聯(lián)系減弱,成為一個個孤島。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wǎng),對200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4.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身邊的“空巢青年”多,缺乏感情寄托(57.9%)和居住條件差(57.8%)被認為是他們面臨的兩大困境。(9月6日《中國青年報》)

  一個流行說法是,青年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朝氣蓬勃,熱情洋溢,充滿希望與活力。然而,那些與父母及其他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租房的青年,卻被人貼上“空巢青年”的另類標簽,并呼吁社會對“空巢青年”予以足夠的關注、理解和疏導、幫扶,甚至提議政府發(fā)展以興趣、公益導向為目的的社會組織,引導年輕人參與其間,排遣孤獨苦悶。弄得“空巢青年”似乎成了孤獨、寂寞、獨來獨往,甚至是空虛、浮躁、焦慮和墮落的悲情群體。這,恐怕是發(fā)明“青年”一詞者始料未及的吧?

  事實上,“空巢青年”是一種最正常不過的居住狀態(tài)。一位29歲的女青年曾在網(wǎng)上撰文稱,她在上海已是第五年,也是獨居的第五年,生活的圈子里除了同事,就只剩自己——一個人上下班、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街、一個人出門旅行、一個人生病直至痊愈……這樣的“空巢”狀態(tài)何嘗不是普遍現(xiàn)象?年輕人在畢業(yè)之后、結婚之前,選擇“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的獨居,追求獨靜,恐怕在哪個時代,都是一種真實存在。比如那些“城二代”的父輩,誰又沒經(jīng)歷過“空巢人生”?

  過一段“空巢人生”,對青年人來說,其實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歷練,學會獨立和慎獨。曾讀到一篇文章:“在人們以往的觀念里,獨居往往意味著正常生活的反面……會被循規(guī)蹈矩的周圍鄰居們視為異端、孤僻、神秘、放任、不可理喻”,事實上,“獨居生活優(yōu)美與艱辛并存、單純與煩瑣同在”,經(jīng)歷過獨居生活的人,“內(nèi)心更為豐富,處事更為歷練,人格更為成熟完整”,獨居只是“一段旅程,一段孤單、散淡、滄桑、美麗的旅程”,“這段旅程的淚水與歡樂、苦澀與甘甜,會令人回味一生”。

  何況網(wǎng)絡時代,絕大多數(shù)“空巢青年”只是“巢空”而非“心空”,這是比他們的父輩更優(yōu)越的地方。便捷高效、四通八達的網(wǎng)絡,使獨居的他們能夠隨時隨地、一直在場地和外界聯(lián)絡互動,維系親情、友情乃至于愛情,與社交來往、信息獲取保持“不斷線”。“空巢”也并不意味著抗拒社交,抗拒文化娛樂活動,導致青年人社交圈狹窄、孤獨感強。相反,不少“空巢青年”常跟同事聚餐、逛街、看電影,假期也可能會出游。如果確有“空巢青年”感覺孤獨苦悶,完全可以從“空巢”走向“眾巢”。

  由此觀之,我們不必給獨居青年貼上“空巢”標簽,即使貼上“空巢”標簽,也不能人為放大“空巢青年”的傷與痛,仿佛他們完全與世隔絕。正如《人民日報》一篇評論所說:“空巢并不可怕,只要心態(tài)不空、理想不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頭,敢拼搏敢奮斗,才能在城市闖出自己的一片天。那些愿意放棄原本舒適安逸的生活而選擇奮斗打拼的年輕人,或許才是推動社會進步與改革的希望!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