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林琳-正文
你所認為的“尋常”在法律上可能不尋常
林 琳
//8858151.com2017-05-11來源: 中工網(wǎng)—《工人日報》
分享到:更多

  無知不是違法的理由,但主觀故意往往是構(gòu)成犯罪的要件。因此相關部門有必要借助個案去大力宣傳和普及相關法律,把“確實不知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時警示、震懾更多人。

  這幾天,深圳男子因售賣家養(yǎng)鸚鵡獲刑的案件成為輿論熱點。很多人不解——中國人養(yǎng)鳥、斗蛐蛐的歷史實在不短,鸚鵡更因為羽色艷麗、有“模仿”技能,曾是不少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的寵物,如今怎么就不允許個人飼養(yǎng)了?賣兩只就犯法了,刑期還不短?

  有人捕捉29只麻雀被刑拘,有人抓87只癩蛤蟆被拘役3個月,有人因掏鳥窩、賣鳥獲刑,有人因為挖了3株“野草”被判刑……近年來,類似這種讓公眾費解的案件不少,每次輿論都相當不淡定,一方面為當事人鳴不平,認為這些不過是些“俗物”,怎么就觸犯了法律?另一方面,也怕自己將來“躺槍”,萬一哪天野外游玩碰到個奇花異草想據(jù)為己有怎么辦?

  其實,問題恰恰出在公眾認知與法律規(guī)定的偏差上,換句話說,你所認為的“尋!痹诜缮峡赡芫褪遣粚こ。鸚鵡、蛤蟆、野草,都是“類”的概念。有些鸚鵡就是“大眾款”;有些可能相對“貴族”,價格略高、“品相”較好;有些則是稀有品種,瀕臨滅絕,須用法治力量給予保護。所以,當我們看到這些“類”的概念出現(xiàn)在新聞標題中時,第一反應不該是“法院判的不對”,而應意識到這絕不是普通的鸚鵡、蛤蟆和草。

  事實上,上述案件中,所涉鸚鵡是綠頰錐尾鸚鵡,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附錄中的受保護物種;所涉蛤蟆是“三有野生動物”中華蟾蜍;所涉“野草”是蘭草系蘭屬中的蕙蘭,是國家重點保護植物……至于麻雀,是因為在禁獵區(qū)或禁獵期非法獵獲?梢,每個個案都不是人們想當然那么簡單和尋常。

  類似案件多次進入公眾視野,不少人摔了跟頭、吃了苦頭。那么,我們是不是也該長點記性,不要隨意跟野生動物“打交道”,至少“下手”之前先查查人家的背景,哪怕是完全出于救助的好意,也該注意方式方法。

  當然,類似案件頻發(fā),相關部門脫不了干系——對每個案件依法作出裁判還不夠,重要的是要讓公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如果公眾沒有公平正義之感,甚至紛紛“鳴冤叫屈”,那么相關部門就有必要探究原因,想辦法彌合這種分歧。

  類似案件屢引爭議,關鍵在于百姓覺得掉入了法律的“陷阱”。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任何法律的制定都是要引導、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調(diào)整社會秩序,而最終目的是讓人們對其有所敬畏,自覺地不去違法犯罪。

  是不是瀕危物種?哪些物種飼養(yǎng)、采摘、販賣后會受到法律制裁?法律上對此有規(guī)定目錄,對此百姓是否知道?是否應該、能夠知道?相關部門是否有意識地去做一些普及這些目錄和法律規(guī)定的工作?無知不是違法的理由,但主觀故意往往是構(gòu)成犯罪的要件。因此相關部門有必要借助個案去大力宣傳和普及相關法律,把“確實不知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時警示、震懾更多人。讓更多人知道保護瀕危野生動物的必要性,不允許個人隨意飼養(yǎng)也是出于防止有人故意捕獲后偽裝成飼養(yǎng)繁殖,再出售牟利。

  讓公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是司法機關的職責和義務。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