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文體-正文
冷成金:文學要承載文化的真實
//8858151.com2015-08-04來源: 光明日報
分享到:更多

  文學,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中國當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可謂卷帙浩繁。但德國漢學家顧彬卻如此評價:如果說中國現(xiàn)代文學是“五糧液”,中國當代文學則只能算“二鍋頭”。網(wǎng)上更是廣泛流傳著“中國文學已死”的哀嘆。上述論斷雖不無戲謔,但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學者與讀者對中國當代文學的不滿與憂慮。

  毫無疑問,我們正處于一個民族復(fù)興的偉大時代,當此時代,偉大作家理應(yīng)層出不窮。也許是時代的變革過于急驟,致使作家們茫茫然被時代洪流所裹脅,既迷失了自我,也迷失了文學理想。當下的文學氛圍顯然是流行壓倒了獨創(chuàng),文學成了商業(yè)奴隸、欲望附庸,大多文學創(chuàng)作淪為“速朽文學”。

  自古以來,文學之獨立品格在于反映“文化的真實”。所謂文化的真實,就是在歷史真實中提升出的有利于歷史發(fā)展的合理因素。對于文學來講,純粹的歷史真實并不存在。比如當下的歷史階段中,既有清水,也有污泥,對清水的顯揚與贊頌和對污泥的揭露與批判,就是文學的真實原則,即反映出歷史的文化真實。而辨別清水與污泥的原則只有一個,就是是否有利于人類總體的存在與發(fā)展。無論哪個時代的哪一種文學,都應(yīng)該符合這一原則。喪失了這一原則,就喪失了文學的品格。

  在目前林林總總的所謂文學創(chuàng)作中,有的作品一望便知不能算進文學范疇,但總有一類作品,頗具迷惑性,贏得了眾多粉絲的追捧。這類作品具有高強的敘事技巧,其劇烈的起承轉(zhuǎn)合成為一種“閱讀誘惑力”,令讀者欲罷不能。其中一些作品甚至頗具“文學性”。比如風靡一時的“宮斗小說”,更是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類作品中,根本沒有對真善美的贊揚和對假丑惡的抨擊,它只作虛構(gòu)敘事,甚至胡編亂造。這類作品也許有一定“文學性”,卻不能反映出文化的真實。這類作品不是文學,而應(yīng)該歸為“狹邪”文本。這類文本與影視劇的流行,不僅極大地腐蝕著青少年的心靈,使他們喪失辨別是非的能力和向上的動力,也極大地腐蝕了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基,對社會發(fā)展起著巨大的隱性的阻礙、破壞作用。

  當然,新時期以來產(chǎn)生過大量優(yōu)秀文學作品。最近,根據(jù)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熱播,又使我們看到了經(jīng)典的力量。今天的青年人熱愛這部小說,不只是從中看到了奮斗與成功,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人活于世的尊嚴與價值。這正是當前的文學創(chuàng)作所缺乏的精神,也是人類永遠需要的精神。1993年出版的《白鹿原》也具有穿越時空的力量。它選取了一個民族文化的橫剖面,將民族的“本我”(鹿子霖)、“自我”(白嘉軒)、“超我”(朱先生)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反映了對民族文化的深沉熱愛、對時代變遷的積極思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民族文化生態(tài)和文化變革的優(yōu)秀文本。這些作品都典型地體現(xiàn)出“文化的真實”。

  文學就是人學,但這里的“人”不是哪個具體的人,而是大寫的“人”。這個大寫的“人”是指超越了一己私欲、上升到普遍性高度的人,既有人的血肉情感,其思想情感又具有一定的歷史合理性。這個大寫的“人”不僅僅指文學中的正面人物,更是指由作品的整體情感傾向而構(gòu)成的“人學”。這個大寫的“人”或“人學”不是抽象的,其基礎(chǔ)仍然體現(xiàn)著特定歷史情境的合理因素,也就是“文化的真實”。

  講好中國故事也是如此。我們是套用西方話語、模仿市場運作地“生產(chǎn)”文學,還是深耕本國傳統(tǒng)、堅持獨立品格地創(chuàng)作文學,值得每一個作家、評論家深思。文學,如果脫離所依存的文化真實,那么其價值也就很有限了。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guān)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quán)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quán)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

掃碼關(guān)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