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科教-正文
小升初培訓亂象一個巴掌拍不響
鄧海建
//8858151.com2016-06-03來源: 中國教育報
分享到:更多

  近日,有上海市民反映,位于浦東東方路藍村路的勸思培訓中心的五年級培訓班,在招生之初,承諾優(yōu)秀民辦初中的高升學率,但等到推薦考試后,家長們卻發(fā)現(xiàn),考試似乎并不正規(guī),也沒有學生通過這個渠道考上了當初承諾的那些學校。

  盡管監(jiān)管部門尚未對此事蓋棺定論,但諸多貓膩已然板上釘釘:比如人家確實組織過多場所謂民辦中學小升初“特別考”,但事后幾十位家長一交流,才發(fā)現(xiàn)似乎沒人通過這種考試被“錄取”;又比如每一期課程價格不菲,投入兩三萬元的家長也不在少數(shù),但大多只拿到一張草草的收據(jù),個別拿到發(fā)票的,蓋章單位居然是“咨詢公司”……

  一家文化咨詢公司,堂而皇之干著教育培訓的事——地方的市場監(jiān)督與教育監(jiān)管部門,何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小升初教培市場的亂象,當然不是一兩座城市的“專利”。有地方的調查顯示,超半數(shù)的中小學生正在上課外輔導班;而另一項調查顯示,被調查的家長中有1/3愿意為子女的上萬元輔導費買單。剛需強烈、利潤誘人、監(jiān)管粗放,因此,靠信息不對稱忽悠的培訓機構,自然就風生水起。

  小升初培訓市場的火爆,利用的就是考生及家長的焦慮情緒。但培訓市場完整的利益鏈條的形成,不得不說,有三種肇因在添油加醋:一是教培市場成了被權力監(jiān)管遺忘的角落。隨便注冊一家咨詢公司,只要不出小概率意外,就能靠教育培訓悶聲發(fā)財——如此潛規(guī)則,已成為“明秩序”?墒,家長永遠處于信息弱勢地位,出事兒了就怪家長“遇人不淑”,顯然顛倒了歸因邏輯上的主次關系。監(jiān)管小升初類教育培訓究竟誰才是第一責任部門?這個問題的答案,眼下還混沌不明。

  二是少數(shù)名校沒有履行好信息透明的責任。試想,如果學校自身在招生操作上做到公開公正透明,讓更多家長有了解招生信息的權威渠道,何至于屢屢被培訓機構鉆空子?更令人憂慮的,是小升初培訓中的所謂“占坑班”——個別社會培訓機構宣傳以所謂“點招”“占坑”“機構推薦”等特殊渠道繞開正常入學政策,通過低幼化培訓、超綱培訓等課外培訓方式,開辟了一條升學“捷徑”。這里的問題在于,少數(shù)名校究竟有無參與“坑位”輸送行為?如果清白無虞,在這個“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為何不能及時利用官微等手段,將最新的招生政策告知于家長及社會?

  此外,不知道起跑線在哪卻又時刻害怕“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碰巧喝下了小升初培訓機構熬出的那碗“雞湯”,雖始終心存疑慮,卻妄想花錢買個心安。加之培訓機構熟諳社群經濟的法門——QQ群、論壇、微信公眾號輪番“洗腦”,煽情鼓動之外,再祭出一兩個“明星學員”,這就是屢試不爽的“利用分子賺分母的錢”。一旦家長腦袋發(fā)熱,也顧不得許多,于是,“橫豎還能學到點”,似乎就成了掏錢的底線。

  2016年初,教育部專門下發(fā)了《關于做好2016年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再次強調了“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是基本原則。長遠來看,做好教育資源供給側改革,是緩釋小升初培訓亂象的根本;眼下而言,整肅市場并履行信息告知義務,是防止家長上當?shù)牟欢ㄩT。總之,各地小升初培訓亂象可謂“一個巴掌拍不響”。究竟誰來管、又該怎么管,這些核心問題,是該有個明確說法了。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