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科教-正文
吶 言:提防“有用強迫癥”
//8858151.com2016-01-14來源: 人民日報
分享到:更多

  當下,一些人得“病”了。什么?“有用強迫癥”。

  一位深受觀眾喜愛的國家一級演員日前一番言論引發(fā)了網(wǎng)上的熱議!艾F(xiàn)在的演員,接受了太多以競爭為主、甚至強調‘你死我活’的教育,變得急功近利。不光演員,很多人都得了‘有用強迫癥’,崇尚一切都以‘有用’為標尺,有用學之,無用棄之。許多技能和它們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悅性的初衷漸行漸遠,于是社會變得功利,人心變得越來越浮躁!

  觀點引發(fā)了許多人的共鳴。是呀,不知從何時起,是否“有用”竟成了人們對于事情做出判斷與進行選擇的標準,讀怎樣的文章、選什么課程、提升哪方面的修養(yǎng)、交怎樣的朋友……概莫如此。

  說到這兒,不禁想起此前采訪清華大學經(jīng)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時,他表露出的無奈:目前,學校在本科一二年級開展通識教育,致力于夯實學生的人文基礎、提升綜合素養(yǎng),可這樣一番良苦用心竟引來不少學生的抱怨,理由是在大三尋找實習單位時吃虧,因為其他院校在一二年級就已經(jīng)開始教授大量專業(yè)課,強調實用性、強調到用人單位之后能盡快上手。

  不禁要問,如果將目光不是聚焦于當下,而是聚焦于人一生的成長來看,究竟怎樣的教育才更“有用”?

  許多大學老師都談到這樣的觀點:當我們同已經(jīng)畢業(yè)10年、20年的校友交談時,他們對于大學時期所學知識的評價與在校期間有很大不同,讓他們感到遺憾的是,當時學的一些所謂有用的知識在日后變得無用,后悔沒有在當時更多學習一些當時看上去無用,后來很有用的課程,如人文、藝術以及其他社會科學類的知識。

  而這就是目前教育界內部討論頗多,且逐漸達成共識的概念——“無用知識的有用性”。

  期待,教育少一些功利,社會少一些浮躁,“有用強迫癥”盡早治愈。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