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科教-正文
王 聃:終結有償論文需更多“常萍式特聘”
//8858151.com2016-01-14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分享到:更多

  這是昨日兩則可以聯(lián)系起來看的新聞:一是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優(yōu)化學術環(huán)境的指導意見》,強調科技工作者不準通過金錢交易在國內外刊物上發(fā)表論文,也即禁止所謂的“有償論文”(1月13日中新網);另一則是,河南大學古代文學老師常萍,不出書、不發(fā)論文、不申報職稱,專注教學30年,但其課堂堂堂爆滿,有人驅車數百公里只為聽她一節(jié)課。近日,學校高規(guī)格特聘已經退休的常萍老師為副教授,繼續(xù)為本科生授課。(1月13日人民日報客戶端)

  一邊是國辦發(fā)文,禁止科技工作者通過金錢交易在國內外刊物上發(fā)表論文,一邊是一位沒有論文的大學講師在退休之后,被學校高規(guī)格特聘為副教授,繼續(xù)為本科生授課。把兩則新聞聯(lián)系在一起,是因為它們相互應驗了一個常識:“有償論文”現(xiàn)象雖然由來已久,且成了某種約定的制度與路徑,但并非不可撼動與改變。更關鍵的是,那些被“論文指標”考核者,要有拒絕的勇氣,而相關的大學與科研機構,更要有“常萍式特聘”的主動與自覺。

  不難看出,國辦的禁令所指向的,正是泛濫的“有償論文”現(xiàn)象,或者說是一個旺盛卻畸形的論文發(fā)表市場。從常識而論,科研工作者在學術刊物上發(fā)表相應的學術論文,是一種正常的現(xiàn)象。然而,一方面,幾乎在所有的大學與科研機構中,論文發(fā)表的數量,以及論文發(fā)表刊物的“層次”,都是碩士博士畢業(yè)與科研人員職稱晉升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學術期刊的數量整體又過多,質量亦參差不齊。如此之下,就只能造成“有償論文”大量出現(xiàn),學術論文整體水準不斷下降。

  這是容易被厘清的“有償論文”發(fā)生路徑:從種程度上講,它是一種默認的畸形存在。大學與科研機構習慣性地依靠論文發(fā)表情況,來進行相關考核,自然對經由金錢交易的論文發(fā)表現(xiàn)象熟視無睹;當更多的學術期刊經營者嘗到此種穩(wěn)定收益的甜頭,就會更積極地參與其中,甚至縮短學術期刊出版周期,新加種種“增刊”,來獲得更多收益。而同樣參與其中的論文發(fā)表者,或許會偶有抱怨,卻多數人最終又屈從于此種“買論文”的生態(tài),這正是“有償論文”市場長期存在的原因。

  如此角度而論,期待驟然打破此種論文發(fā)表的生態(tài),或者在短時間內讓“有償論文”現(xiàn)象消失于無形,可能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畢竟,對科研工作者的考核新路徑的頂層建設,需要時日;對真假學術期刊的甄別,需要一個過程。但這絕不意味著,相關的“破窗舉動”無法進行:譬如,在大學與科研機構中,可以先行試點,讓相關人員的職稱考核,逐漸與論文發(fā)表數量脫鉤。特聘無論文發(fā)表但授課質量一流的退休大學講師為副教授,正與此殊途同歸。

  如何告別畸形的“有償論文”市場?在國辦的相關禁令之后,無疑需要更多的配套制度出臺。但無論如何,告別有償論文都不可或缺“常萍式特聘”。更具體地說,告別有償論文更待相關大學與科研機構的主動突破。如果從“有償論文”市場的供需兩端來分析,當大學與科研機構不再過重地依靠論文發(fā)表來進行相關考核,畸形的“有償論文”市場自然會被壓縮。恰緣于此,在國辦的“有償論文”禁令之后,期待更多的科研機構能有“常萍式特聘”的突破。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