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熱點聚焦-正文
楊于澤:在課堂重新認識勞動的意義
//8858151.com2015-08-04來源: 長江日報
分享到:更多

  教育部等部門近日印發(fā)《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用3-5年時間,推動我國中小學建立課程完善、資源豐富、模式多樣、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形成普遍重視勞動教育的氛圍,改變一些學生不會勞動、輕視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狀。

  現在教育部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其實是恢復我國以前重視勞動教育的傳統(tǒng)。我國的教育方針,一貫強調“德、智、體、美、勞”,注重人的全面發(fā)展。但在這五個維度中,勞動教育相對是最為薄弱的。勞動,以身體力行的方式獲取知識,幾乎是人類文明起源發(fā)展的最主要手段,但在今天已成為最受忽視的教育,這個現象必須要反思。

  某種意義上,今天的教育把一些現代性的思維誤區(qū)發(fā)展到極致。身體強健,以及道德、審美、情操等智性發(fā)展,一旦進入教育的步驟,無不例外地成為低于書本知識的可選項,老師們用智力演算的方式幫助學生們建立精神世界,一切都習以為常,但實在是很奇怪。

  勞動不能簡單理解為洗衣、做飯、打掃衛(wèi)生,體現為教育,它是知識的躬身修行;體現于社會生產,它是創(chuàng)造真實價值的手段。勞動,用更多的詞匯描述它,可以是務實、做事、操作、實踐,這幾乎是用人的全部感官去認知和學習。勞動教育的意義,貴在讓學生用身體丈量物理和心靈的世界,一句耳熟能詳的話也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需要反思的不僅是教育。從社會認識深處來講,勞動的忽視甚至輕賤,并不罕見,而且不利于社會的發(fā)展。一方面,注重科技文明,卻將勞動和智力切割,勞動簡單化為體力活,社會地位低下;另一方面,過多地追求“高附加值”,其實很多時候成為變相的投機取巧,人們從拙劣的市場理論中學會了營銷、包裝、打造,創(chuàng)造真實價值的人反而沒有得到充分認可。

  人們觀念中沒有了勞動,“勞動”的說法甚至就有了土氣。把勞動與體力、臟活、收入低掛鉤,是一些人的本能理解。勞動變得與智力不沾邊,勞動者沒有了技能要求,失去了社會晉升的空間。智力需要很多時候反成了泡沫,理論不去實驗,學術不接地氣,毫無社會經驗的人縱論寰宇,幾乎成為社會常見現象。勞動與智力的切割,使得素質教育往往變成了操場上的考試,使得技能編入了課本,變成了“學問”,學生的身體繼續(xù)躺在了書本中。

  我們必須承認,在中小學恢復勞動教育,首先還是要讓青少年懂得,幸福生活建基于辛勤勞動之上。我們已經熟知,很多國家的國民教育注重實踐能力,一個人修身立德所需要的一切,已經從學校里展開了訓練,國民素養(yǎng)由此萌芽。古人講:“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是士大夫講的話,勞動的價值是知識分子做的代言。勞動并非一味地艱辛,它是人與世界的充分接觸,我們不能把世界只裝在腦袋上,也要裝在身體里,由此而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我們的勞動課,不僅要致力于觀念培育,而且重在教人們如何從勞動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培育一種現代“新生活”方式,推向社會。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