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實踐與思考-正文
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學思考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
舒國增//8858151.com2013-11-01來源:浙江日報
分享到:更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全面深化改革問題發(fā)表重要講話。在廣東考察工作時,他指出,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進一步深化改革,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統籌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特別是要做到“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他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方向、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堅持全面改革、堅持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統一、堅持尊重人民群眾首創(chuàng)精神;在湖北主持召開的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上,他強調,要進一步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進一步增強經濟發(fā)展活力,進一步提高宏觀調控水平,進一步增強社會發(fā)展活力,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能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講話,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改革,是過去35年浙江發(fā)展的最強音,也是今后為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現代化浙江破冰鋪路的最利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聯系浙江改革發(fā)展的實際,啟迪我們必須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把握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哲學的高度深化對改革的認識,科學解答“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基本問題。

  一、堅持對立統一,遵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規(guī)律,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對立統一,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法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就使原來由它所建立并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變得越來越不能適應,以至不能繼續(xù)保持其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生產關系就不得不進行變革,以新的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狀況的生產關系來代替原來的、業(yè)已喪失其存在必然性的生產關系。同樣,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交互作用中,直接受生產力所推動的經濟基礎相對來說是易變的,上層建筑是比較穩(wěn)定的,往往落后于經濟基礎的變更。當生產關系變成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桎梏時,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要求變革的客觀趨勢之間就會發(fā)生尖銳矛盾,這就需要推進社會變革,以符合經濟基礎及其發(fā)展的需要。這個基本規(guī)律告訴我們,改革是一場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的偉大變革。發(fā)展永無止境,改革未有窮期,這是客觀的要求、歷史的必然。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深刻理解過去,我們才能知曉自己從何而來。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各項事業(yè)發(fā)展取得顯著成就,實現了由農業(yè)省份向工業(yè)大省的歷史性跨越,由資源小省向經濟大省的歷史性跨越,由溫飽向小康、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最快、發(fā)展活力最強的省份之一。浙江一無礦產資源,二無特殊政策,何以迅速發(fā)展起來?沿著浙江發(fā)展的脈絡,追尋改革開放的足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35年的偉大歷程,正是生產關系不斷調整以適應生產力發(fā)展、上層建筑不斷完善以適應經濟基礎變化的結果。一旦沖破思想的藩蘺、融化體制的堅冰,沒有機遇可以創(chuàng)造機遇,沒有條件可以創(chuàng)造條件,地理上的末端可以變成經濟上的源頭,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浙江的實踐雄辯地證明,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確,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現實是未來的歷史。深刻認識現實,我們才會知道要走向何處。經過35年的改革開放,現在各方面的體制機制總體上是適應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但必須清醒看到,隨著形勢發(fā)展變化,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涌現出來,舊的體制弊端革除了,新的體制弊端又產生出來。比如,在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增收致富積極性的同時,收入分配不合理的問題日益嚴重,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在部分地區(qū)實現率先發(fā)展的同時,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不協調的問題日益凸顯,有的地方發(fā)展后勁不足、困難加大。又如,企業(yè)吃國家“大鍋飯”、職工吃企業(yè)“大鍋飯”的現象基本消除了,但又暴露出行業(yè)壟斷經營和利潤過高、薪酬過高的問題;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打破了,但又暴露出新的利益格局板結固化的問題,當年的改革“鋪路石”有的甚至變成了現在的改革“絆腳石”。改革開創(chuàng)了今日浙江發(fā)展的大好局面,而明天浙江的光明前景則取決于我們現在深化改革的決心與意志。

  古人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說的是事物發(fā)展到了極點,就要變革,變革后才會通達,通達就能長久。透過歷史,我們清晰地看到,世界上的許多大黨大國,有因為革故鼎新而迅速崛起、彪炳史冊的,沒有因為封閉僵化而不最終走向窮途末路、亡黨亡國的。面對原有體制機制所能容納的生產力空間逐步縮小的現實,必須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通過改變生產關系來使生產力擺脫桎梏,通過完善上層建筑來更好地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努力形成新的制度紅利,使社會主義制度煥發(fā)勃勃生機,顯現出更大的優(yōu)越性。

  二、堅持實事求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把摸著石頭過河與加強制度設計有機統一起來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活的哲學,也是我們黨一貫遵循的思想路線。過去35年,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全面深化改革,仍然要牢牢抓住實事求是這個活的靈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按照事物本來的面貌和固有的規(guī)律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當前,最大的實際就是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fā)達狀態(tài),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這樣的歷史進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時間。從新中國建立至今,我們才剛跑完前半程,前面還有很長的路。在任何情況下、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都要牢牢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把摸著石頭過河與加強制度設計有機統一起來,把加強微觀探索與宏觀思考有機結合起來,切實把握好時機、力度和節(jié)奏,做到既不落后于時代發(fā)展、也不超越現實階段。

  摸著石頭過河,摸的是規(guī)律。當前浙江正處在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改革的攻堅時期和社會矛盾的頻發(fā)時期,經濟模式深刻轉型、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在這樣的條件下,不改革不行,因改革而出現大的震動也不行。可行的辦法就是試點先行、投石問路,摸清了規(guī)律,找準了方向,再逐步推開。近年來,我省開展了不少改革試點,有國家層面的“四大國家戰(zhàn)略舉措”,有與國家相關部委合作開展的30多項單項改革試點,也有我省自己開展的“11+1”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要對這些改革試點情況進行系統梳理,認真總結經驗,做好深化推廣文章。摸到了這些“石頭”,過河心里才能有底;掌握了客觀規(guī)律,改革才能穩(wěn)步推進。

  加強制度設計,謀的是全局。改革從突破束縛生產力發(fā)展的舊制度入手,最終目的是建立與生產力發(fā)展相適應的新制度。我們要善于在具體的實踐中得出抽象的結論,從點上的經驗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guī)律性,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占有材料,把經實踐檢驗確實行之有效、能夠推而廣之的做法上升到制度層面,轉化為普遍遵循的政策和法律。比如,在堅持和發(fā)展“楓橋經驗”基礎上,全面開展“平安浙江”建設,作出確保社會政治穩(wěn)定、確保治安狀況良好、確保經濟運行穩(wěn)健、確保安全生產狀況穩(wěn)定好轉、確保社會公共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yè)“六個確!钡墓ぷ鞑渴,使浙江成為全國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為建設平安中國提供了具體的實踐經驗。又如,我省在紹興縣開展的企業(yè)投資項目高效審批試點,通過深化完善“并聯審批”、“多證聯辦”模式,將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從344天縮短到100天以內?稍诳偨Y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下放審批權限,創(chuàng)新審批方式,優(yōu)化審批流程,努力實現審批部門、審批事項、審批環(huán)節(jié)、審批時間“四減少”,把浙江打造成為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huán)境最優(yōu)的省份之一。只有在制度層面鞏固和發(fā)展實踐成果,改革才能全面有序推進,變“盆景”為“風景”。

  三、堅持總體受益,正確處理講求效率與注重公平的基本關系,使最廣大人民群眾在改革中得到實惠

  總體受益是全局和局部辯證關系的正確體現,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改革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受益或所有的人都同等程度受益,但從總體上講,任何一項改革措施出臺,都必須使多數人受益,不能讓多數人吃虧,盡管這種受益有可能會是眼前的吃虧和長遠的得益。能否讓多數人受益,關鍵是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效率與公平是人類社會永恒追求的兩大價值取向,兩者并非“非此即彼”、“零和博弈”,而是緊緊扭結在一起,相互影響,不可偏廢。效率主要靠市場機制調節(jié),以鼓勵先富;公平主要靠政府調控,以促進共富。我們所要追求的改革目標,就是要推動發(fā)展更有效率、促進社會更加公平、實現生態(tài)環(huán)境更可持續(xù)。

  效率是公平的基礎。沒有效率就沒有實現公平的條件和源泉。建立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貧窮落后基礎上的公平,只能是低級的甚至是扭曲的公平。誰擁有效率,誰才有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平;誰損害了效率,誰就必然會傷害公平。從浙江發(fā)展的實際看,提高效率最緊要的任務就是深化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充分發(fā)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切實解決好“亂配、錯配、低效配、無序配”的問題。比如,在土地方面,可探索開展工業(yè)用地彈性制度改革,探索開展農村宅基地統一收儲、有償使用的改革,以市場方式促進土地集約高效利用。在資金方面,可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入股金融機構和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探索民間資本發(fā)起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試點,努力解決民間資金多、投資難,中小企業(yè)多、融資難的“兩多兩難”問題。在水資源方面,可探索開展用水總量控制和水權交易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水質監(jiān)測獎懲制度,促進水資源優(yōu)化配置。在環(huán)境容量方面,可探索建立用能指標交易機制,探索建立二氧化硫節(jié)余指標市場交易與財政補助掛鉤激勵機制,探索建立碳排放權總量控制和交易機制,使有限的環(huán)境容量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

  公平是效率的本體。沒有公平就沒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證。提高效率的直接誘因是創(chuàng)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所有人過上富足幸福的生活。同樣,公平解決得越好,生產關系就越適應生產力發(fā)展要求,從而就越有利于經濟效率的提高。一旦顯失公平,市場必然喪失活力,社會必然動蕩不安,效率提高也是難以實現的。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涉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要把追求社會公平作為奮斗目標,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qū)、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在發(fā)展社會事業(yè)、促進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確保社會成員都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都能夠依靠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都能夠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和社會生活,都能夠依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四、堅持群眾路線,強化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基本觀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推動改革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力量,是歷史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和真正的英雄。這徹底顛覆了以往階級社會把人民群眾視為社會底層、壓榨對象的謬論;有力駁斥了資產階級思想家既主張“天賦人權”,又認為人民群眾缺乏理性、不能正確行使權力,需要通過契約把權力讓渡給社會精英階層的怪論,開創(chuàng)了人類社會發(fā)展學說的新境界。堅持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是區(qū)別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分水嶺,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哲學基礎。人民群眾是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創(chuàng)造的主體,也是推動各項改革的主體。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中,必須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眾的期盼作為最高追求,堅持不懈地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做到正確對待群眾、永遠相信群眾、堅決依靠群眾,讓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改革、共享改革成果。

  改革要站穩(wěn)群眾立場、回應群眾關切。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改革的根本問題。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同群眾一塊苦、一塊干、一塊過,把自己擺進去,把群眾當親人,自覺自愿、發(fā)自內心地服務群眾,勇于自我革命、讓利于民。為了解掌握廣大群眾對改革的所思所盼,最近浙江省委政研室分基層黨委政府、企業(yè)和群眾三個層面進行了問卷調查。據調查問卷分析:基層黨委政府的同志認為,經濟體制改革中按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土地制度改革、金融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分別占57.3%、17.1%和17.1%;社會體制改革中按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分別占51.2%、17.1%和12.2%。企業(yè)調查認為,改革的重點按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優(yōu)化企業(yè)扶持政策、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分別占27.7%、23.2%和19.6%。群眾調查反映,最迫切需要改善的按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食品安全、收入水平、生態(tài)環(huán)境,分別占44.1%、31.4%、30.4%。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群眾的愿望和訴求,是我們謀劃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依據。

  改革要尊重群眾創(chuàng)造、總結群眾經驗。群眾中蘊藏著推動改革發(fā)展的豐富智慧和巨大力量。過去35年,浙江改革發(fā)展所取得的顯著成就,說到底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無論是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民營經濟、專業(yè)市場、塊狀經濟,還是企業(yè)產權制度改革、農業(yè)生產經營體制改革、城鄉(xiāng)二元體制改革等,每一項重大改革舉措、改革中的每一次重要進展,都是人民群眾自發(fā)推進到制度自覺的結果。黨的十六大以來,省委作出的實施“八八戰(zhàn)略”、推進創(chuàng)業(yè)富民創(chuàng)新強省、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現代化浙江和干好“一三五”、實現“四翻番”等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無不閃耀著群眾路線的光輝。浙江是沿海經濟發(fā)達省份,相對于全國,我們會更早遇到一些新的帶有普遍性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在資源環(huán)境壓力加大、人口紅利漸失、生產成本上升的新形勢下,各種矛盾更加集中,多方利益更加糾結,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必須切實尊重和保護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把群眾的實踐作為我們探索規(guī)律、發(fā)現真理、獲取真知的不竭源泉,下更大功夫了解基層和群眾在改革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及時總結基層和群眾在實踐中取得的成功經驗,在此基礎上形成正確的思路、辦法和舉措。

  改革要凝聚群眾共識、團結群眾奮斗。改革能否順利推進,關鍵是能不能有效地把群眾動員起來、組織起來、凝聚起來、團結起來。抽象地談改革,幾乎所有人都贊成,但具體到改什么、怎么改,往往是各執(zhí)一端。不同地方、不同階層、不同領域、不同方面,面對現實的或預期的利益消長,要做到思想認識完全一致是比較困難的,這就需要把最大公約數找出來,最大限度地求同存異,在深化改革問題上形成聚焦。要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通過民主聽證、民主懇談、民主討論等方式凝聚共識、鞏固共識、發(fā)展共識,切實消除群體隔膜,清除溝通障礙,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廣泛團結起來,把一切可調動的積極因素充分調動起來,不斷聚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五、堅持統籌謀劃,把握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的基本方法,注重提高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在復雜的事物發(fā)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然而這種情形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發(fā)展變化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又會相互轉化。這就要求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必須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既要全面看問題,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整體推進制度體系構建,又要抓住重點集中力量予以突破。正如毛澤東曾用彈鋼琴比喻干工作,“要十個指頭都動作”,同時“要有節(jié)奏,要互相配合”。推進改革,也是如此。

  整體推進,才能統籌協調,把握改革大局。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我們的改革歷來就是全面改革。作為一場全面的社會變革,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各個領域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關聯性和互動性明顯增強,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必須全面考量、總體謀劃,不能畸輕畸重,也難以單刀突進。要緊緊圍繞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總布局,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和生態(tài)體制改革,不斷完善黨的領導相關制度,更加注重改革措施的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協同配合,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

  重點突破,才能以點帶面,取得改革實效。重點領域“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關鍵環(huán)節(jié)“一子落而滿盤活”。就浙江當前發(fā)展而言,改革最有效的突破口就是構建推進轉型升級“組合拳”的體制機制。近幾年,省委、省政府以治水為突破口,打出了包括浙商回歸、有效投資、淘汰落后產能、“三改一拆”、“四換三名”、“個轉企小升規(guī)規(guī)改股股上市”、“四邊三化”、城市治堵、清潔鄉(xiāng)村清潔河道、治水治污等在內的一整套轉型升級“組合拳”,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實踐表明,這是事關浙江轉型升級的關鍵一招,是事關浙江全局和長遠發(fā)展的關鍵一招。轉型升級“組合拳”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體現出經濟、社會、政府轉型升級的有機統一,著眼于破解當前發(fā)展瓶頸、制勝未來發(fā)展,既有驅動,又有倒逼,招招痛擊制約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頑疾要害,看似一件件具體事情,實際上件件相關、環(huán)環(huán)相扣、招招相連、拳拳相接。轉型升級“組合拳”也是一個開放的工作體系,具有與時俱進、兼容并蓄的特性,既繼承“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成功經驗,又立足現階段浙江改革發(fā)展實際;既放眼國際國內發(fā)展大勢,又契合人民群眾期盼,隨著形勢的發(fā)展變化,其內涵必將不斷豐富和完善。轉型升級“組合拳”更應成為一個嚴密的制度體系,這是一場持久戰(zhàn),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現在迫切需要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以制度形式固化實踐中好的做法和經驗,形成長效機制,發(fā)揮常效作用,經常性練拳,不間斷出拳,積小勝為大勝,持續(xù)釋放其強大的威力,持續(xù)保持不可阻擋之勢,實現治本與治標相結合、突破與漸進相促進,做到既化瘀行血、又固本培元,直至取得決定性勝利。

  六、堅持底線思維,確立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結果的基本理念,切實增強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定力

  底線思維是一種后顧性的科學思維方式!抖Y記·中庸》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边@個“預”就是有備無患、遇事不慌。這是古人對底線思維高度凝練的概括。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看,底線思維最大的對立統一就是“底”與“頂”的有機結合,沒有“守底”就難達其“頂”,而沒有攀高也就無所謂“守底”,此謂“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底線思維的最大特點在于它是一種關注矛盾轉化的思維和決策過程,著眼于負面后果,建立防范體系;在防范的同時,更在于積極轉化,從壞處準備,向好處努力。因此,在現實生活中,凡事做了最壞打算,最終結局經常是最好的收獲,有備無患的結果往往是備而無患,置之死地恰恰能夠得以后生。當前,一方面改革已經“箭在弦上”,另一方面社會風險“燃點降低”,稍有不慎,極易引發(fā)互動共振的“蝴蝶效應”。謀劃全面深化改革,要善用底線思維,認真思考、小心求證,想一萬、防萬一,充分考慮改革的力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把各種可能的因素想深,把各種應對的辦法想細。

  以堅定的信念固守底線。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嚴守政治紀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最大的底線。守住了這條底線,就能增強政治定力,做到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魚船,從容應對各種復雜局面,牢牢掌握改革的主動權。

  以積極的態(tài)度防范風險。出臺任何一項改革措施,首先應該想一想底線在哪里?突破這些底線的后果會怎樣?防范這些底線的主體是誰?守住這些底線的措施是什么?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時刻把這四個問號放在心頭,擺在案頭,捏在手頭,善于發(fā)現“短板”所在,善于排查潛在風險,善于甄別常態(tài)與危機的分水嶺,從源頭上防范、識別和化解風險。只有這樣,才能盡量避免或最大限度減少各種重大決策給社會造成的風險。

  【作者為浙江省委副秘書長、省委政研室主任】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