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時政-正文
朱珉迕:“電視問政”與“能上能下”
//8858151.com2015-07-30來源: 解放日報
分享到:更多

  濟南電視臺7月26日的一檔電視問政直播節(jié)目,昨天被英國廣播公司(BBC)當作了新鮮事。當期節(jié)目以“整治污染,成效幾何”為主題,請來當?shù)丨h(huán)保、城建、市政等多部門“一把手”,現(xiàn)場接受市民觀眾的拷問。高度曝光的模式令一些官員頗不適應,有官員在鏡頭前顯得“尷尬和不自然”;而BBC記者就此發(fā)表報告稱,中國媒體已經更敢于直接督促政府行政透明化,“中國終于進入了一個‘電視直播問政時代’”。

  “終于進入”一個“電視直播問政時代”,恐怕只是BBC記者的個人判斷,準確與否還得另說。不過,電視問政在中國的確已經不是新鮮事。不久前,武漢的一檔電視問政節(jié)目走入第5個年頭;以其為先聲的電視問政節(jié)目,亦已在南寧、溫州等多地找到翻版。對于已將權力公開運行視作原則的中國而言,這類運用現(xiàn)代傳媒手段收集民意、監(jiān)督權力的方式,無疑將漸成常態(tài)。值得探討的倒是電視問政這種形式背后,其監(jiān)督的作用能發(fā)揮幾何,對官員的日常修為又能改變幾何。

  就在電視問政被重新熱炒的當口,中共中央辦公廳日前正式印發(fā)《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guī)定(試行)》,以制度方式補齊了過去“能上不能下”的干部工作短板。兩條似不相干的新聞,卻有著微妙的內在聯(lián)系——它們都指向領導干部的工作實效和工作作風,并都試圖以公開透明的方式強化對官員的責任約束。

  說起來,電視問政對于推動干部“能上能下”也有別樣之功。據(jù)統(tǒng)計,僅武漢一地的電視問政節(jié)目,頭四年就曝光問題429個、問責官員577人;今年以來,又有61人受到問責處理,其中處級干部6人、科級及以下干部55人;其他各地也不乏問責官員的先例。但人們更關心的,是這些問責有多少是真正“傷筋動骨”;而即便對個別官員的仕途“傷筋動骨”,又是否對更多官員起到警示和借鑒。

  平心而論,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事實上,面世數(shù)年的電視問政在收獲喝彩之余,始終未能擺脫爭議。最大的質疑聲,便是擔心其變成一番“花拳繡腿”,甚至淪為“問政秀”。

  這些年,媒體曾不止一次披露過電視問政的“異化”:有官員在最初的“心驚膽戰(zhàn)”后,漸漸地也開始習慣“電視語態(tài)”,言辭間出現(xiàn)“新八股”;有官員“態(tài)度很好,反應很慢”,現(xiàn)場承諾“立刻改”、“馬上辦”,風頭一過卻依舊故我;當然也有官員態(tài)度和反應俱佳,問題解決得倒也迅速,卻不料真正動因并不是官員改了多少作風,而是忌憚于“大領導”在背后的“壓力”,以至于有市民盼著電視問政的鏡頭來,“鏡頭不到,問題解決不了”……并不是說上電視一概不能“秀”,但倘若都是如此“秀”法,對電視問政這項原本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監(jiān)督樣式而言,未免是巨大的浪費。

  要杜絕“花拳繡腿”,靠的還是一個“實”字。電視問政的事上,既需要節(jié)目本身不斷做實、上節(jié)目的官員求真務實,更需要將電視上的監(jiān)督問責延伸到熒屏外,成為治官的常態(tài);對領導干部而言,功夫還在電視之外。修身、用權、律己,有沒有從嚴,群眾都看在眼里。

  對于“能上能下”的問題,也是一樣的道理。“能上能下”的規(guī)定出臺,同樣是要倒逼官員形成求真務實的觀念自覺。比起電視問政,它更多了一層普適性。過去一些官員缺乏緊箍咒,如今終于有了鐵制度。人們需要的,就是這項制度被嚴格落實。只要制度執(zhí)行夠嚴,就不怕官員蒙混過關——要不要上電視“臉紅冒汗”,倒可能變得次要了。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