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科教-正文
司馬童:錄取“大禮包”上了啥樣“第一課”
司馬童
//8858151.com2015-08-07來源: 光明網
分享到:更多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收到一份高考錄取通知書意味著什么?它不僅意味著一個新的學習機會,還意味著你得一年掏出幾千上萬的學費。不過最近,不少大學新生們發(fā)現,自己收到的通知書卻變成了“大禮包”,通知書里多夾寄了銀行卡和各種電話卡。(8月6日 中國廣播網)

  錄取書很喜慶,錄取書也很“負重”。就某些社會現象而言,媒體的報道盡管常顯滯后性,但關于高考錄取通知書成了商家“大禮包”的話題,網上的說法是“早就存在好多年了”。而知情者更是斷言,若問啥叫“見怪不怪”,現在如果還有高校沒在寄送錄取“大禮包”,那才稱得上是稀罕之事了。

  錄取“大禮包”孜孜不倦地一送再送,縱是工信部早在2011年就下發(fā)文件,明確規(guī)定了校園“不能未經用戶同意、在錄取通知書中夾寄移動電話用戶身份識別卡、業(yè)務宣傳資料等”,即指基礎電信運營企業(yè)不得與學校簽訂排他性協議,也不得將電話用戶身份識別卡等放在學生錄取通知書中夾寄,但一些高校似乎已經習慣了“我的地盤我做主”,且還“禮輕情義重”地表示,這是“服務學生,方便學生”的舉措。換言之,好像學校方面不這么做,倒才顯得對學生的關心欠缺、照顧不周了。

  錄取“大禮包”果真是“我本將心照明月”,果然是“無微不至顯關懷”么?事實上,這些年來,無論從校園內外的吐槽和質疑來看,它都不是那么地“光彩照人”、令人信服。學生的反映,既有“學校幫我寄了,我也沒得選了”的頗感無奈,也有事先接到激活、開通的電話提示,告之“以后學校所有信息和扣費都要用到”的硬性要求;而社會輿論也多有抨擊,不少商家紛紛瞄準“開學經濟”,挖空心思在新生的入學通知書中加塞各種銀行卡、電話卡等,其實質是一種誘導學生消費甚至強制性消費的不正當行為。

  不能一概說“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然而,多年來高校錄取“大禮包”的禁而不止,且愈演愈烈,到底是學校與商家的“任性服務”,還是潛藏了某種不便言說的“結盟之利”呢?對此疑慮,人盡皆知的一個“結盟”誘惑是,高校學生動輒成千上萬,抓住了這些客源,其背后的創(chuàng)利空間豈能小覷?但在明眼之人看來,真正的憂點則在于,這種由學!芭看k”的送卡“大禮包”,等于是學生校門未進,其個人信息就被“提供”給了某些銀行和手機運營商,那么,對于人們擔心的“卡上泄密,卡上丟錢”,它就真的萬無一失么?

  錄取“大禮包”上了啥樣“第一課”?是校方的“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可以擅自確定學生的消費選擇;還是任憑外界的“逐利猜疑”,自說自話的話語強勢才是“老大規(guī)則”?作為教書育人的高等院校,絕不會想不到這些淺顯易懂的普通道理,那就真的需要某種力量,循著公眾的強烈質疑,來全面仔細地作一番“打破砂鍋問到底”了!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