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言論:國產(chǎn)電影在藝術和商業(yè)之間無休止拔河
趙鳳蘭
//8858151.com2015-05-18來源: 中工網(wǎng)—《工人日報》
分享到:更多

  有視覺的沒心靈,有心靈的沒票房,沒口碑的能賺錢,獲過獎的市場不待見,有價值的賣不上價錢

  隨著《速度與激情7》、《左耳》、《何以笙蕭默》、《闖入者》、《念念》等影片在今年五一檔的熱映,商業(yè)片和文藝片一邊是火焰一邊是海水的景象再次凸顯。

  在這場富于戲劇性的票房之爭中,國產(chǎn)片集體被《速7》碾壓,而兩部文藝范的影片《闖入者》、《念念》又整體被幾部華語商業(yè)電影碾壓的現(xiàn)象,如同上演了一幕“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的舞臺悲喜劇,而導演王小帥“致我的觀眾”的悲情告白又將這出舞臺劇推向了高潮。

  如今的電影市場頗有點像球迷看球,底下觀眾的熱議甚至比臺上的演出更精彩,在龐大的觀眾及影評人中,幸災樂禍的有之,拍手稱快的有之,惱怒譴責的有之。在筆者看來,這一現(xiàn)象之所以引起關注和熱議,是因為更有品質的電影在當下無法贏得市場,更得不到觀眾的認可和尊重,與國人正常的行為準則、倫理綱常和思維邏輯相斥。這令一些致力于將電影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作為至上追求的導演們想不通,他們不甘心被活躍在電影領域的那些沒文化的土豪們擊敗,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拋出一些在觀眾看來略顯寂寞的“高冷”之作,以表明他們對當下的觀眾和商業(yè)院線還抱有希望、存有信心。

  但市場總是無情的,小眾的文藝電影總是難以與更為大眾的商業(yè)電影抗衡。對此有人直言:那些商業(yè)影院根本就不是藝術電影去的地方;藝術電影又追求藝術、又要獲獎還要賺到錢,哪有樣樣都想占的?檢驗電影成功的標準不是賺到錢;沒賺到錢不意味著失敗等等,這些言論之外的潛臺詞是,聲譽、藝術、賺錢只能選一樣,想要藝術就別想著賺錢,想賺錢就別想藝術。這似乎正印證了當下電影市場的詭異邏輯:有視覺的沒心靈,有心靈的沒票房,沒口碑的能賺錢,獲過獎的市場不待見,有價值的賣不上價錢。

  可是,讓人納悶的是國內的電影生態(tài)為何讓商業(yè)電影與藝術電影兩個概念截然對立,好像商業(yè)元素發(fā)達的電影就要拒絕藝術,而藝術考究的電影就不被商業(yè)所容。

  這種兩極分化、平衡能力的缺失正是當下國內電影市場的短板。目前我們的電影人始終在藝術和商業(yè)之間進行無休止的拔河,有的電影過于娛樂化、商業(yè)化,有的又太過“文藝”,傳播力不足。盡管電影市場要多樣化、多類型、多品種才能實現(xiàn)文化平衡,但如果商業(yè)類電影只滿足特效視覺,娛樂類電影只負責感官娛樂,其他能帶給觀眾感動和回味的都交給藝術電影去完成,那我們的電影文化也未免過于單一和干癟了?催^好電影的人都知道,一部優(yōu)質的影片在具備商業(yè)元素的同時也一定是藝術的,除了在題材創(chuàng)意、敘事結構、藝術表現(xiàn)力等外在形式上打動觀眾以外,在電影內在的人文情懷、審美情趣和思想內核上總能讓觀眾產(chǎn)生共鳴和強大的心理驅動力。像華人導演李安拍攝的電影《喜宴》、《飲食男女》、《臥虎藏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既在藝術上獲得世界肯定,又在商業(yè)上取得巨大成功。由此可見,電影的商業(yè)性和藝術性并非二元對立、冰炭不容。正所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沒有商業(yè)支撐的藝術是沒有生命力的,但片面追求商業(yè)和娛樂也是曇花一現(xiàn)的。從本質上說,電影的藝術性和商業(yè)性是互相纏繞、不可分割的整體,所謂的“商業(yè)”和“技術”,最終都是通過“藝術”來體現(xiàn)的,如果彼此割裂,商業(yè)就不會成功,技術也不會被欣賞。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