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理論書庫-正文
探索中國人的潛意識
蔡亦楠
//8858151.com2016-06-03來源:中工網
分享到:更多

  

面對古今的思考

——讀王宏銘的《探索中國人的潛意識》

圖為《探索中國人的潛意識》封面

  最近,讀了王宏銘近著《探索中國人的潛意識》(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獲益匪淺。它是一部有思想見地、值得一讀的好書。

  對中國人靈魂的求索

  作者在“自序”中就明白地闡述了這部書的寫作緣由:那是一次觸發(fā)思考的西藏之行。藏漢兩個民族巨大的民俗差異,引發(fā)了作者深長的思考。藏族同胞過去雖有不少人無姓氏,殯葬方式又是那樣特別,但是在他們心中卻有一尊“佛”。他們那么虔誠地磕長頭,燒香,做佛事,甚至把來世也托付給“佛”了,那個“佛”不就是藏族同胞的“魂”嗎?那么,漢民族的“魂”是什么呢?

  作者這樣問自己。由此他才寫了這部探索中國人靈魂的著作。無疑,這是個重大而艱巨的課題。作者面對古今,于經典古籍中抉微,在現(xiàn)實生活中觀察思考,然后醞釀于心、凝聚筆端,風霜寒暑七八載,終于完成這部近30萬字的論著。他從“中國人的祖先崇拜”談起,依次論述了中國人的求實、求新、求變思想,以及中國人的和諧觀、忠義觀、性愛觀、家庭觀、生死觀等。在論述這些題目中,作者有許多獨到的發(fā)現(xiàn)。比如,在探討中國人的祖先崇拜的本質和根源時,就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儒家的“親情之愛”;在論述祖先崇拜與圣人崇拜、英雄崇拜的異同時,發(fā)現(xiàn)了儒家的“利他主義”價值觀;在探討祖先崇拜與宗教崇拜的異同時,發(fā)現(xiàn)了儒家的唯物主義宇宙觀。為此,作者還寫了專論作為“附錄”放在書后,以供讀者參考。在描寫中國人的靈魂時,作者進行了不少開拓性、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探索。比如,關于中國人的性愛觀、生死觀、家庭觀的論述就是這樣。就說對中國人的家庭觀的論述吧,其中“家庭是亂倫禁忌的產物”、“中國家庭的性質和功能”、“中國人的家庭觀與公民意識”等,就有許多新的見解和新的論述。

  作者在本書的“自序”中申明,“在研究中國人的性格中,有人關注其本質,有人關注其現(xiàn)象,我偏向關注其本質”;他還說,“在中國人的性格是病態(tài)還是健康中,我更傾向于健康……這種精神(指‘健康進取向上的精神’)是早就潛藏在中國人的血脈里的,不是新社會才有的,要不然中國人怎么能從‘破鼓萬人捶’的境況中崛起呢!”

  這也是這本書給人啟迪與力量的地方。

  “終極式”思考的風格

  追根問源,是人們從兒時起就有的思維習慣。王宏銘的這部著作充滿著這種“終極式”思考的論述風格。該書共10章探討了10個大的論題,幾乎每個論題都探討了該論題的本質和根源。就拿“中國人的生死觀”這一章來說吧,是用一段富有哲理的議論“破題”的:

  “生死,人間之事莫大于此。

  “生死,既是個哲學問題,又是個現(xiàn)實問題。每一個人,包括每個有生命的物體,都要經歷生,也都面臨死。

  “生死,從整體的規(guī)律上看是必然的,從個體的實現(xiàn)上看又是偶然的。說它必然,是說凡有生命的東西,都是從生處來向死處去,毫無例外,不管是偉人還是草民;說它偶然,是說一個具體的生命,生與不生取決于父母的偶然結合,哪個時刻死又取決于許多偶然的因素,比如因病因事故因戰(zhàn)爭因天災人禍等等。”

  接下來就是第一節(jié)“生與死意味著什么”,作者引用了恩格斯兩段論述,加上自己的思考,引導讀者辨析了肉體與靈魂的關系。

  他論述道:“生,確實有點像老子所說的是‘無中生有’!薄熬蛡體來說,我們都從遠古走來,每個人都可以追溯到最原始的那兩個人(男女),一代代接續(xù)不能間斷,有一代間斷也就到不了現(xiàn)在;但是,一代一代具體怎樣銜接的已無法查證。就整個人類來說,其繁衍仿佛一條綿延的時間彩帶,沒有一分一秒的間斷。我們說一代接一代,不是說這一代人‘咔嚓’全死了,下一代人‘咔嚓’又誕生了,而是代與代之間參差交錯、密密交織!薄皩τ趥體來說,有生有死;對于人類來說卻是生生不息。”(見該書第169頁)

  “死,就是一個生命體的完結,從有到無。當然,按物質不滅的定律來說,人死不是變沒了,而是變?yōu)槠渌镔|了。比如,變成了氣體或其他化學物質,人死火化時水分蒸發(fā)剩下了骨灰。”“死,就是這樣簡單。問題的關鍵是,肉體沒有了,靈魂還在不在?唯物主義者認為,人的靈魂隨著肉體的死亡而死亡,就好像一臺電腦,把零件砸爛了,那里的信息也就不存在了。也許有人爭辯說,如果信息是存在電子信箱里的,電腦被砸了,信息仍然在,換臺電腦還可以看。其實,我覺得,這倒更像是‘基因’,而不像是‘靈魂’!颉彩且环N‘信息’,而且是很神秘的‘信息’,它傳給下一代的不是父母的血肉,而是一種生命的信息,新的生命靠吸收外部的營養(yǎng)長大,可外形、性格卻有許多地方與父母相像;然而,這種生命的信息從本質上講是物質的,比如做親子鑒定,非要取兩人的身體組織不可,即使人死了取其頭發(fā)、骨頭也可以。而不像神學、宗教所說的‘靈魂’,來無影去無蹤!薄懊恳环N宗教幾乎都要回答死與不死的問題,如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包括我們中國的道教,其實都在尋求不死或者變相不死——靈魂不死的途徑!保ㄒ娫摃169-170頁)

  在探討了生死的本質后,作者又分三節(jié)討論了“中國人怎樣看待‘生’”:“中國人怎樣看待‘死’”:“中國人的生死觀是清醒的、現(xiàn)實的、可行的”。

  這種“終極式”思維風格散見全書許多地方。比如,對易經的學習研究,許多人關注的是應用層面,復雜、神秘且深奧,而作者越過繁復的64卦及幾百條卦辭、爻辭的羈絆,直取其本質。作者論道:“說本體、太極是虛無寂靜的,我想那不過是哲學家的一個說辭,具體是怎么回事,到底說不清,不過是一種宇宙觀吧,還是那句話,目前的科學技術還說不清這一層面的問題;而一般人能感覺到、觀察到或者用儀器能測到的真正的物質世界,卻是在一刻不停地運動變化著的!兑捉洝肪褪怯谩枺┖汀仼仭帲﹥蓚最簡單、最基礎的符號來概括描述從虛無的太極到紛繁的物質世界和人間社會的變化。這應該是中華民族遠祖的大智慧吧。”(見該書第102頁)作者用簡捷的方法概括了易經的三個特點:見微知著;物極必反;首尾相連,螺旋式發(fā)展。

  這些都顯示了其“終極式”思維的風格。

  對儒學的新體認

  作者在該書中多次強調,儒家學說在塑造中國人的靈魂方面發(fā)揮了極其重要而獨特的作用,因此他特別注重對儒學的研究探索,有了一些新的體認。

  我們閱讀全書特別是三篇附錄文章(《從儒家的“一卷石”和佛家的“鄰虛塵”想開去》、《從“親情之愛”到“推己及人”》、《孟子的“四端說”與英雄主義》),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邏輯:孔孟學說的底色是唯物的實事求是的(比如,對待鬼神、宇宙本源等這類問題,孔子采取的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tài)度);在這個基礎上孔孟強調的是“親情之愛”(這里包括孝悌),在這點上它與一些宗教劃清了界限,也與現(xiàn)代一些脫離實際的宣傳——比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等劃清了界限;在強調“親情之愛”的基礎上,孔孟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也就是“推己及人”;在此基礎上,儒家又把人生的境界提升了一步——英雄主義(或者說“利他主義”),作者在《孟子的“四端說”與英雄主義》一文中說,“孟子的英雄觀——講大義、敢擔當、充滿自信且勇于犧牲,為塑造中華民族的靈魂起到了重要作用。”(見該書第252頁)

  沒有“親情之愛”,“推己及人”就沒有了依據(jù),“利他主義”也成了空中樓閣;而只有“親情之愛”,沒有后兩者,社會也就無法維持,更不用說發(fā)展了。

  為了論證上面這個“邏輯”的正確性,作者深入地研讀了“四書”和其他一些儒家著作,同時研讀了現(xiàn)代一些大家的經典,并借用他們的觀點作為論述的旁證,比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論》及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等,讀來令人信服。

  總之,《探索中國人的潛意識》是作者面對古今的思考,讀后會引起讀者更多的思考。

零容忍黨員干部追求低級趣味

  趣味屬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選擇,黨員干部遠離低級趣味,關鍵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墻”,還要備好……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