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理論書庫-正文
對傳統(tǒng)社會家庭倫理的回望與思考
趙園
//8858151.com2015-12-08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更多

  

趙園近照

《家人父子》 趙園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人物故事之《竹園品古圖》 明 仇英 作

  11月1日,光明讀書會與北京大學出版社和東方歷史評論聯(lián)合主辦的北大博雅講壇在三聯(lián)書店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趙園老師和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所長楊念群教授圍繞“傳統(tǒng)社會”家庭倫理問題進行了對話和交流。

  一

  新近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家人父子》,是我關于“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的最后一部學術作品,所謂的“收官”之作。家庭倫理無疑屬于社會生活的“基本面”。對于人,是最切近的現(xiàn)實,最與日常生存相關的那一部分現(xiàn)實。我們曾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論述就包括,“人的本質(zhì)是其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吧鐣P系”中家庭關系的分量,因時代、民族也因具體的歷史情境而異,但無論何種時代、民族,都有“基本”的性質(zhì)。

  我對人倫像是有特殊的敏感。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感到痛楚的,就有蔣光慈《田野的風》、蹇先艾《水葬》中的母子。對于革命者,難題除了“革命與戀愛”外,還有“革命與家庭、親情”。革命與戀愛早已被認為可以兼容,而處理革命與家庭、親情,至今仍然像是難題,尤其在你面臨兩難的選擇的時候。古代中國講“公而忘私,國而忘家”,“忠孝不能兩全”,稱道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影響深遠。在彰顯“家庭”價值的今天,文宣似應適度調(diào)整,對超出必要的不情的行為不過度贊揚,并努力為“兩全”創(chuàng)造條件。這也是一個更合理的社會應當做到的。

  《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附錄之一,是《由〈魚山剩稿〉看士人于明清之際的倫理困境》。那是切切實實的“困境”,有時是多重的困。忠/孝是其中的一重。我注意到士大夫的以“母在”“親在”為自己的不死辯護。我不能斷定出于所謂“中華帝國晚期”倫理制約的松動,還是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系統(tǒng)本有罅隙,有輾轉(zhuǎn)騰挪的空間。這種縫隙反映了生活本有的復雜性,未見得是預留空間。“五四”新文化運動并非全由外鑠。傳統(tǒng)社會有內(nèi)生的動力,滋生、潛藏著自我解構的力量。這不是新鮮的話題。你不難注意到,傳統(tǒng)社會的倫理結構從未周嚴完密如鑄鐵一般,而《禮》的規(guī)范從來更在士類中,基層民眾如非受了士文化的濡染,更尊重人情之常——既是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也是生存智慧。當然,這種“生存智慧”也含義復雜,不宜引出簡單的結論。

1 2 3 共3頁

零容忍黨員干部追求低級趣味

  趣味屬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選擇,黨員干部遠離低級趣味,關鍵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墻”,還要備好……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