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文史縱橫-正文
朱熹詩學與孔子詩學
劉娟
//8858151.com2016-07-29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更多

  

  孔子解《詩》對本旨與語句不作深求,注重大義體悟,其詩學體現(xiàn)出簡潔弘通而啟人心智的氣象,開啟了義理解詩的先河。與漢儒相比,強調(diào)通過涵泳文本、玩味義理來“正心導情”的朱熹,更直接承襲了孔子建立在心性哲學基礎之上的詩歌理論。

  春秋時期,諸侯會盟聘問多賦詩言志,在“稱詩喻志”的過程中,詩與禮樂的關系逐漸疏離,文本意義愈發(fā)凸顯,帶有明顯的政治性與道德性取向:“《詩》《書》,義之府也!辟x詩言志的特點是斷章取義,但賦詩者對詩句意義的引申和闡發(fā)仍不離文本。原典式闡發(fā)至孔子而轉(zhuǎn)變?yōu)橐昶┯、?lián)想感悟的闡釋方式。孔子說《詩》多從政治和教化方面著眼,是《詩經(jīng)》研究走向義理化的開端。以《關雎》為例,孔子在肯定其為相思戀歌的基礎上更強調(diào)詩人對情感的理性反思與適度調(diào)節(jié)。《論語·八佾》以“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來評判詩中所體現(xiàn)的“樂”“哀”之情皆不失其度,合于禮儀,體現(xiàn)了因情制禮的主題!犊鬃釉娬摗吩唬骸啊蛾P雎》以色喻于禮,……好,反納于禮,不亦能改乎?”馬王堆帛書《五行》篇對此有很到位的注解:“‘喻而知之,謂之進之!ビ饕,喻則知之矣,知之則進耳。……由色喻于禮,進耳!薄斑M”即“改”,通過以小喻大來不斷提高修養(yǎng)!俄n詩外傳》卷五載子夏語曰:“大哉《關雎》,乃天地之基也!睆摹墩撜Z》到《孔子詩論》,義理始終是論詩的出發(fā)點。而《韓詩外傳》將《關雎》視為“萬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懸命”的綱紀之首,已是漢人觀念。

  盛行于西漢的齊、魯、韓三家詩皆將《關雎》定為批判君主好色的刺詩,在教義化解讀的同時尚能顧及原詩本義,而《毛詩》將重點從君子之德轉(zhuǎn)化為后妃之德,這與漢代后妃干政、外戚作亂的政治環(huán)境有關,漢儒曲解詩義來表達政治訴求,與孔子解詩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遠。

  有宋一代,經(jīng)學與理學相互滲透,宋儒既在其語錄類著作中努力將儒家的道德理性灌注于日用倫常,又在其經(jīng)注類著作中強調(diào)要通過“下學上達”的路線來盡心知性。朱熹提倡廢《序》,盡滌舊說,但他要廢除的是依《序》解詩之法,《詩集傳序》認為古人作詩亦是感物道情,不能緣《序》立例,篇篇作美刺解說。實則朱熹說詩仍以儒家倫理為主,《詩集傳》既要彰顯六經(jīng)之大旨,又要通過闡發(fā)儒家“十六字心傳”來“存天理,滅人欲”,以求復歸人性之本善。

  《詩集傳》釋“窈窕淑女”曰:“窈窕,幽閑也。淑,善也!薄榜骸北玖x為洞穴幽深、路徑遙遠,《說文解字》曰:“窈,深遠也。從穴,幼聲!薄榜弧绷x同“窈”,《說文解字》曰:“窕,深肆極也,從穴,兆聲!编嵭枴榜厚皇缗睘椤坝拈e處深宮貞專之善女”當為曲解,此處應指女子身材高大豐滿。蔡英杰《從同源關系看“窈窕”一詞的釋義》考察“窈”“窕”的同源系列有二,一為長,一為曲,以此得出結論:“‘窈窕’自當是‘長且曲’之義,‘窈窕淑女’就是身材修長、曲線玲瓏的賢淑女子。”《關雎》對“碩人”的強調(diào)與贊美印證了先秦時代的審美及評價標準:“《詩經(jīng)》的《風》《雅》《頌》各部分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篇章述及‘婦’在家庭和社會生育文化中的作用,這是先秦‘婦德’的重要內(nèi)容。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分,古代社會對女子的道德乃至審美要求皆與此相關,并構成全社會道德準繩之有機組成部分!敝祆浣狻榜厚弧睘椤坝崎e”,側(cè)重對理性道德的強調(diào)并非偶然,求理始終是其治經(jīng)的終極宗旨。《衛(wèi)風·淇奧》之“綠竹猗猗”句,《詩集傳》曰:“猗猗,始生柔弱而美盛也!薄扳⑩ⅰ辈o柔弱之意,《小雅·節(jié)南山》以“節(jié)彼南山,有實其猗”來形容草木之豐茂,晉陸云《高岡詩》有“瞻彼高岡,有猗其桐!敝祆錇槭乖娖聦崿F(xiàn)義理上的連貫,一章釋“猗猗”為“始生柔弱而美盛”,二章釋“青青”為“堅剛茂盛之貌”,三章釋“如簀”來說明綠竹“盛之至”。實則本詩三章并無遞進之意,“猗猗”“青青”“如簀”也不必強釋為綠竹的生長過程。朱熹意在強調(diào)君子修德的過程:“‘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痹谥祆淇磥恚討ㄟ^將六經(jīng)義理內(nèi)化于心而達到先秦儒家學者“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的境界,從而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不朽。

  朱熹詩學與孔子詩學的詩教觀基礎皆為儒家心性哲學,孔子所言的“性相近,習相遠”為其詩教觀打下理論基礎,郭店楚簡《性自命出》開篇即言“凡人雖有性,心無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悅而后行,待習而后定”,從邏輯上論證了《詩》《書》在心性培養(yǎng)過程中的作用!犊鬃釉娬摗返谑喸斦摿嗽娊痰木唧w過程:“《關雎》之改,《樛木》之時,《漢廣》之智,《鵲巢》之歸,《甘棠》之保,《綠衣》之思,《燕燕》之情,曷?曰:童而皆賢于其初者也!薄蛾P雎》之改基于生理沖動的原始欲望而為理性反思;《樛木》指品學兼?zhèn)涞木颖赜銎鋾r,得享福祿;《漢廣》之智指明知女子難求卻無思犯禮,體現(xiàn)了“不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之智;《鵲巢》以禮迎具備來強調(diào)婚姻“合二姓之好,以繼先圣之后”的大義;《甘棠》之保是說百姓敬重愛護召伯蔽身之樹來報答其厚恩,體現(xiàn)了人性中的“誠敬”;《綠衣》因睹故人之物而起相思,描繪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酸感;《燕燕》悲女子遠嫁,遠送于野后仍在原地目送流淚,真情流溢,動人心魄。哀樂之情乃人性使然,詩歌可真實表達各種情緒,讀者會從中受到觸動,進行自我反思,最終達到“賢于其初”的效果!犊鬃釉娬摗敷w現(xiàn)了早期儒家依人性情而行教化、情理統(tǒng)一的價值取向。

  在孔子看來,《詩》的教化作用是讀者通過聯(lián)想感悟而實現(xiàn)自我完善,而不是強加以外在的禮儀規(guī)范,即“體其義而節(jié)度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然后復以教”。王承略先生《〈孔子詩論〉說〈關雎〉等七篇義解》認為,孔子“是要建立一種新的詩教觀,為理想政治和道德修養(yǎng)服務”。

  宋初周堯卿批評《毛傳》寡于義理,《鄭箋》遠于性情,宋儒解經(jīng)情理兼具:“《詩》出于民之情性,情性其能無哉?”洪嘉植《朱子年譜·紹興二十年下》載朱熹致信程洵曰:“三百篇,性情之本……學詩而不本之于此,是亦淺矣!敝祆涑幸u了張載和二程的思想,認為“性”分為“天命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天命之性”是心的本然之性,即“人所受之天理”,為至善至美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氣質(zhì)之性”是心的發(fā)用之處,由理氣混雜而成,善與不善并存。但朱熹單講“性”時,皆為“天命之性”。天命未發(fā)為性,已發(fā)為情,性無不善,情有善惡,詩歌的功能通過“正心導情”而“復性”。

  宋代理學文化思潮的崛起,乃衰微的儒家自我振興以對抗佛道的一次文化運動。朱熹以格物窮理之法解經(jīng),目的是以儒家的道德訓誡來取代佛教的教義。以朱熹為代表的宋儒與孔子、漢儒在治學目的上都是一致的,即通過教化人心來復性求善,從而改良社會、造福民眾。這始終是中國古代經(jīng)典的第一要義和學者們的終極目標。(作者單位:嶺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零容忍黨員干部追求低級趣味

  趣味屬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選擇,黨員干部遠離低級趣味,關鍵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墻”,還要備好……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