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文史縱橫-正文
建設有道德的文藝
劉漢俊
//8858151.com2016-05-16來源:求是
分享到:更多

  

  建設有道德的文藝,是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鮮明主題和根本任務。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中國精神是世代中華兒女奮斗形成的價值所在、中華民族的道德所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所在。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藝承擔凝聚天下人心、引領社會發(fā)展的重任。生動反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前景,著力書寫人們尋夢的理想和追夢的奮斗,匯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是社會主義文藝必須弘揚的“大道”。

  社會主義文藝本質上是人民的文藝,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欣賞文藝、評判得失,是人民的權利。提高人民的滿意度是文藝的著眼點,也是著力點,具有道德力量的文藝才能贏得最廣大的人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和時代表達。愛國主義是中國精神最深層、最根本的內容,也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永恒追求。放歌壯麗時代,贊美偉大人民,聚力光榮夢想,生發(fā)強勁力量,這是社會主義文藝工作者肩負的光榮使命和歷史擔當。

  文以載道,文因德立。建設有道德的文藝,是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鮮明主題和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要求:“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他在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進一步強調要“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這些重要論述鮮明地表達了舉精神旗幟、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這一當代中國文藝的崇高使命,明確提出了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這一文藝工作者的神圣職責。

  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國精神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fā)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偉大事業(yè)需要偉大精神。中國精神是世代中華兒女奮斗形成的價值所在、中華民族的道德所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所在。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立正義、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自強不息、敬業(yè)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tǒng)美德,形成了中國精神的深沉內涵。從中國古代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親和包容的團結精神、格物致知窮理的科學精神、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chuàng)新精神,到近代以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不甘忍受國難民辱,東奔西走、南征北戰(zhàn),形成以救亡圖存、民族振興為核心的奮斗精神,再到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先后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zhàn)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北京奧運精神等。這些偉大精神一脈相承、各有精彩,都是中國精神的絢麗篇章,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高度融合和與時俱進。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xiàn)這個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發(fā)揮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作用。特別是要著力建設有道德的文藝,通過文藝作品表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矛盾關系,明確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弘揚公德良序,樹立新風正氣,揭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本質特征。

  二、關注時代發(fā)展、推動社會進步是文藝要承載的“大道”

  文藝承擔凝聚天下人心、引領社會發(fā)展的重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這是文藝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也是文藝必須具有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文以載道的傳統(tǒng),強調文章乃“天地之心”、“自然之道”。唐代文學家韓愈提出“文以貫道”,這個“貫道”就是觀社會所變、察人心所思,審前進之時、度發(fā)展之勢,從而揭示人類社會的本質。北宋大儒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成為后世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名篇無一不表現(xiàn)出對歷史變遷、社會變革、時局變化的洞察力,對人類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運動規(guī)律的思想力,對人類靈魂、社會心理、群體精神的引導力。

  情感源自情懷,精品體現(xiàn)精神。16世紀勃魯蓋爾的油畫《死神的勝利》、17世紀薩爾瓦多·羅薩的油畫《戰(zhàn)場》、19世紀初菲利普·盧泰爾堡的油畫《阿爾卑斯山的雪崩》,用磅礴而精細的場面表達出人與災難抗爭的慘烈與蒼涼,以精湛的藝術透視了人類的精神境界。沒有饑寒交迫的刻骨體驗,就不會有《國際歌》的深沉、有力;沒有山河破碎的深切痛楚,就不會有《義勇軍進行曲》的鏗鏘、激越;沒有沖出陰霾的渴望翹盼,就不會有《紅巖》的剛毅和《青春之歌》的無畏;家仇國恨,凝聚成《松花江上》的悲憤和《狼牙山五壯士》的悲壯;對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追求與擔當,譜寫成《長征組歌》的堅定、執(zhí)著與豪邁。博大、深沉、熾熱的情懷,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動力。

  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文藝創(chuàng)作的鮮明主題。今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最終實現(xiàn)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共產黨人要踐行的“天下大道”。奔涌的時代潮流、生動的實踐場景、火熱的社會生活,為文藝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礦藏。生動反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前景,著力書寫人們尋夢的理想和追夢的奮斗,匯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是社會主義文藝必須弘揚的“大道”。

  三、深入社會生活、服務人民群眾是文藝要秉持的“大德”

  社會主義文藝本質上是人民的文藝,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欣賞文藝、評判得失,是人民的權利。提高人民的滿意度是文藝的著眼點,也是著力點,具有道德力量的文藝才能贏得最廣大的人民。

  人民是文藝之母。人民大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推動歷史的主力。書寫歷史的主人,是文藝的情感所系、情懷所向。正是因為有了對國破家亡的切膚之痛,屈原才發(fā)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悲嘆;正是因為有了對苦難大眾的深切同情,關漢卿才發(fā)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的吶喊;正是因為對普通大眾命運的深切關注,魯迅才能刻畫出阿Q、祥林嫂、閏土、孔乙己等人物形象,引發(fā)人們對社會制度的深刻思考;正是因為對貧苦農民的深厚感情,賀敬之等人才寫出了白毛女、楊白勞等飽含血淚的人物形象,激起了千千萬萬觀眾的強烈共鳴;正是因為有了對俄國人民深重災難的深刻體察,列夫·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復活》《安娜·卡列尼娜》才震撼人心!叭嗣袷俏覀兊哪赣H,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路遙的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人民與文藝的關系。

  人民是文藝的出發(fā)點也是落腳點,是文藝的立足點也是生長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人民,要愛得真摯、愛得徹底、愛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道理,深入群眾、深入生活,誠心誠意做人民的小學生”,“不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這番話深刻地闡釋了什么是人民的文藝。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心中應該始終高懸“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三個問號,牢記“人民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就是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踐行。同時,這種抒寫、抒情、抒懷必須是大關注、大情懷。文藝既要有“錚錚之細響”,更要有“萬鈞之洪鐘”,不能沉溺于魯迅所批評的“總是咀嚼個人身邊的小悲歡,并把小悲歡當大世界”。如果一味地陶醉于“心靈獨語”、“自我世界”,加入不了“大合唱”,就打動不了社會心弦;如果沉溺于局部細節(jié)、人性的弱點、社會的旮旯,缺乏背景的展示、全景的展現(xiàn)、前景的展望,就難以從“小我”塑造“大我”、從“小眾”看到“大眾”。

  四、堅持文化立場、彰顯審美價值是文藝要堅守的品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和時代表達。愛國主義是中國精神最深層、最根本的內容,也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永恒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立場決定態(tài)度,取舍表明品格。歷史的橫切面就是文化的大觀園,文藝見證歷史、直面社會、反映時代,此所謂古之“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經(jīng)典之作無一不承載著鮮明而厚重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指向,無一不體現(xiàn)著對是非曲直、好惡忠奸的評判,無一不表達對公平正義和至真、至善、至美的無限追求!渡袝の遄又琛返摹懊窨山,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成為歷代治國理政的警言。

  國家觀是價值觀的最高境界。從《左傳》里鄭國子產“茍利社稷,死生以之”的為國擔當,到清代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從東漢馬援將軍“老當益壯”、“馬革裹尸”的壯懷激烈,到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獻身精神,愛國、利國、報國的國家觀一直是中華民族的主流價值觀。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體現(xiàn)了共產黨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是對傳統(tǒng)國家觀的深化和升華。維護國家利益,培育國家意識,提振國家精神,凝聚全體中華兒女的民族認同感和全體中國人民的集體價值觀,是文藝的責任。

  文化觀是價值觀的體現(xiàn),文化觀的核心是價值觀,而道德觀是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叭氲馈、“見志”、“立德”、“立言”,是中華文化追求的境界。高尚的道德觀一直流淌在中華民族熾熱滾燙的血液里,奔涌在綿延不絕的文脈中。文藝的審美價值,當以道德觀為軸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今文藝的道德指向和評判標準,“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是社會主義文藝必須遵循的價值取向。

  民族的興盛首先是文化的興盛。放歌壯麗時代,贊美偉大人民,聚力光榮夢想,生發(fā)強勁力量,這是社會主義文藝工作者肩負的光榮使命和歷史擔當。(作者:中宣部黨建雜志社社長)

零容忍黨員干部追求低級趣味

  趣味屬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選擇,黨員干部遠離低級趣味,關鍵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墻”,還要備好……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