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科教時評-正文
大學校運會遇冷誰該反思?
吳江
//8858151.com2015-05-22來源: 中工網—《工人日報》
分享到:更多

被忽略的“運動” (李法明 畫)

  陜西某大學大二學生小白為應付學校春季運動會點名,花200元找人替其觀賽。這種用錢解決問題的做法,據說是不少大學生的選擇。據調查,現在,大多數高校都無法使參與校運會的學生比例達到50%以上。(《中國青年報》5月18日)

  世易時移,隨著大學生興趣和關注度的日益多元化,大學生活有了更多的選項和可能,大學校運會這個夕日盛事,淪為明日黃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大學生活更加多元化的體現。事實上,不要說大學校運會,就連如今的城市運動會乃至更高級別的運動會,參與度和關注度都已大不如前,那么,非要大學校運會始終保持師生萬眾矚目的熱度,自然也就不切實際。面對大學校運會的冷場,指望靠學生干部點名的方式把學生們拉回賽場,遭遇“替身”應對,不過是預料之中的事。

  不過,盡管大學校運會成“雞肋”,與大學校運會這一模式始終原地踏步,無法跟上時代的需求,難以提起大學生們的興趣不無關系。然而,我們對于大學校運會的遇冷,恐怕還不能就此便輕描淡寫、掉以輕心。

  假如遇冷的只是校運會,當然無妨。但現實的情形卻是,大學生花在運動上的時間,恐怕也已大打折扣。相比以往大學的球場根本不夠用,打個籃球甚至還要搶場地,如今的大學校園,球場多了,打球的人卻少了。筆者近期在英國做短期旅居,不論是牛津大學,還是一些鄉(xiāng)野道路,都能見到許多人跑步、騎車,運動是校園最常見的風景線,而回到國內,即便是周末在附近的校園散步,也常常發(fā)現有空著的球場,跑步者更是寥寥可數。相比校運會“找替身”,缺乏運動氛圍的大學校園,恐怕才更令人擔憂。

  當然,簡單地將大學生的運動缺乏癥,歸之于如今的大學生不愛動,也并不公平。事實上,運動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從小培養(yǎng)。然而,從基礎教育開始,運動即便不是完全缺席,至少也并未獲得教育者以及學生家長足夠的重視。據媒體報道,近年,一些中小學為了學生的“安全”,取消了長跑、足球等體育運動項目,更有甚者拆掉了單雙杠。一些中小學教師自嘲:現在我們把校園辦成了“鳥籠”,園丁成了“保姆”,學生成了籠中的鳥。當中小學生們疏離于各項運動,陌生于球場和跑道,又怎能指望他們成為大學生后對運動提起興趣呢?

  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校運會成“雞肋”,或許不必過度闡釋,但對于背后所暴露的大學運動缺乏癥,尤其是教育體系中對于運動的疏離,恐怕不能停止反思。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