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科教時評-正文
傳統(tǒng)文化的根脈不能割裂
//8858151.com2014-08-29來源: 中工網(wǎng)—《工人日報》
分享到:更多

說聲再見多遺憾 李法明 漫畫

  上海中小學開學在即,提前拿到課本的家長發(fā)現(xiàn):相比舊版,今年一年級語文課本變薄了很多。對比新舊一年級語文課本發(fā)現(xiàn),新的一年級語文課本不僅刪除了舊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詩,7個單元45篇課文也縮減為6個單元40篇課文,識字量和寫字量都有不同程度減少。(8月26日《新聞晨報》)

  教育改革是教育發(fā)展的必要進程,減負也是一直在提的教育問題。其中,語文教學的改革恐怕是變化最快,也是最大的。上海此次將8首古詩全部“踢”出課本,讓古詩被迫退出一年級教學范圍,恐怕有失偏頗。

  古詩詞是中國語言文化的精粹,抑揚頓挫,韻律優(yōu)美,語言精煉,意境深遠,是漢語文化應用的典范,傳承著中國民族文化和精神。有人曾說,古詩過于艱澀,孩童不易懂,但其實諸如“床前明月光”之類的古詩淺顯優(yōu)美,一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能輕松了解其內(nèi)涵,不存在認知障礙。白話文固然淺顯易懂,但我們在學習白話文語法的時候,也應適當學習古詩詞優(yōu)美的韻律應用,因為它能給精神文化帶來更深度的滋養(yǎng)。

  近幾年,文化快餐大行其道,不少有識之士憂心傳統(tǒng)文化的斷層。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需要環(huán)境的培養(yǎng)和長時間的積累。一年級是培養(yǎng)孩子學習興趣的關鍵階段,雖然家長在家也會教孩子們背誦古詩詞,但學校教育對孩子的啟蒙意義更大,其中教材的示范、引導作用不容小覷。通過教材瘦身給孩子減負,初衷固然是好的,但是不經(jīng)過科學論證,如果輕率關上古詩詞這扇讓孩子接觸傳統(tǒng)文化的大門,殊為可惜。

  作家蕭紅曾談及古詩詞對她走上文學道路的影響:祖父在其四、五歲時就教小蕭紅讀詩,蕭紅稱“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覺得念起來那聲音很好聽,越念越覺得好聽,越念越有趣味”。有些古詩詞即使兒童不知其意,卻影響不了他們的韻律審美能力,這也有益于孩子的文學啟蒙。

  一方面是在各地興起的“國學熱”,一方面是古詩一刀切的小學一年級課本,任何一方的傾斜都不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都將造成中國語文教育的“偏科”。傳統(tǒng)文化中有些東西已經(jīng)不再適用是顯而易見的,比如順從教育、三從四德等。但是,不能因為部分的糟粕就一刀切,棄之不用。去偽存真,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結合起來,兩條腿走路才能將中國語言文化之路走好。

  語文課本的改動直接影響著語言文化的發(fā)展,它的改動應該是慎之又慎的。語文教材要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讓文化傳承與文化發(fā)展并重,既需要跟得上時代的步伐,也要留住經(jīng)典的身影,取舍之間應慎重考量。語文改革不能只做單一的減法,一刪了之,一味地追求讓書本更薄,而應更多元化發(fā)展。它的改革、刪減等應征求廣大民眾、學生及家長的意見,集多方智慧,如此才能讓語言文化的傳承發(fā)展更為合理全面,才能找到更符合民眾心理及漢語發(fā)展傳承的中國語文教育模式。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