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雜文隨筆-正文
劉鑫焱:拒絕討論是道德疾病
//8858151.com2014-07-01來源: 人民日報
分享到:更多

  最近,友人抱怨,和自己即將大學畢業(yè)的孩子說不上話:討論時各持己見,過程猶如兩條平行線,距離從未有絲毫拉近;或直接被孩子扣個帽子:思想僵化、落伍了。讓人備感郁悶。

  在公共討論的平臺上,雞同鴨講的情形比比皆是,甚至一言不合、大爆粗口,非我立場、其言必錯的非合作式討論并不鮮見。一位美國哲學家認為:人們拒絕甚至蔑視“合情合理的討論”,這會導致關系的崩塌、導致隔絕,使得我們失去一個被別人校正和從他人身上得到啟發(fā)的機會。這是現代性“道德疾病”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表征。

  古語有云:辯論之道,在自啟,在明理,在止于至善。通俗點說,討論是個好東西,人們可以在觀點互動中實現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其對于自我修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下生活的快節(jié)奏讓耽于物質追求的人們,無暇于討論式的精神互動,更有人拒絕常識認知、解構傳統(tǒng)價值,拒絕“合情合理”的討論。這在當今青年人中并不鮮見。

  對一件事情的破壞,無過于否定其本身的價值!笆裁炊际羌俚,只有錢是真的”“真理值多少錢?”“自由能當飯吃嗎?”……一些極具犬儒主義特色的言語在公共討論領域大行其道,以功利的邏輯否定、蔑視討論的價值,看似合情,實則無理。討論本來就是觀點、意見的交鋒,用“不值一談”“不值一駁”否定話題,在一種優(yōu)越感的假象下,藏著嘲諷、鄙視的態(tài)度,其結果就是互相激怒,沒談就崩。只有在尊重話題并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有價值的討論才可能健康展開,討論的價值也才能得以激發(fā)。

  最近的玉林“狗肉節(jié)”爭論中,愛狗者與食狗者引發(fā)的肢體沖突、知名人士由觀點相左而引發(fā)現實對決,正是破壞討論規(guī)則的“典范”。意見相左很正常,世界本是多元,但當爭論異化為肢體沖突、語言暴力,便背離了討論的本質,非理性的手段只會激化矛盾沖突,無益于討論本身,更無助于達成共識。

  “合情合理”的討論要以理性為宗,用豐富的思想和淵博的知識去表達自我、說服對方,這樣的討論無論輸贏,都會讓參與者受到啟發(fā)與校正,而如果一場討論淪為爭強斗狠比嗓門,互相撕咬后也許只剩一地雞毛,于公共理性的建設不僅無尺寸之功,反而會形成傷害。最近網上流傳一封臺灣父親寫給女兒的信,有一句話也許會給年輕人以啟發(fā):我們正站在天平的兩端,要誓死保護好天平的支點,那個支點就是——除了證明自己對之外,也要承認另一方也有對的部分,這樣邏輯才對,也才能得分。

  培根說過:討論猶如礪石,思想好比鋒刃,兩相砥礪將使思想更加鋒利。青年是社會中最具生機活力的群體,也是最敢于、最愿意表達自我的群體,應自覺克服不良習氣對“合情合理”討論的沖擊,以正確、積極的心態(tài)參與公共討論,貢獻出自己的才華和思想,并學習汲取養(yǎng)分,在思想的交鋒中砥礪自己、校正自己、完善自己。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88581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